朱府铜艺130年

时间:2022-04-19 09:34:17

在民国早期的电影纪录片资料中,保留着这样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绍兴鲁府嫁女。十里红妆,全套铜家什。当时殷实人家嫁女,最风光和最不能少的就是铜家什。

在这个有着五千年青铜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中,铜这种富有特色的金属,世代传承。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朱府“铜铺”。

河坊街上黄铜屋

今天的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上,人流如织。这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也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老街尽头。保和堂旁边。一扇铜制大门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去才发现,里面的景象简直令人如置身梦境。

这是一个真正的铜艺术世界,所有的装饰,桌椅板凳、屏风摆设、门窗砖瓦,全是用铜手工打造而成。在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铜书画、铜壁画、铜佛像、熔铜艺术、铜建筑艺术作品,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这座世上罕见的江南铜屋。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及儿子朱军岷集五代人的艺术精华修建而成,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以铜为精华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交汇融和,矗立于3000平方米的居民大宅中。

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瑰宝,而修建过程却充满艰辛。

2005年,对那些做铜生意的人来说,是心惊肉跳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铜的价格一下子从2万元一吨,涨到了7万元一吨,许多做铜期货生意的人都赔得血本无归,甚至有人还走上了绝路。可就在这时候,杭州却冒出一个人,要花几千万高价买铜。他就是朱炳仁。

他要建造一个江南铜屋。这个举动。让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非常吃惊。用铜建造的房屋,之前最著名的是昆明金殿,1671年,吴三桂耗铜250余吨。花重金打造而成。300多年过去了。人去楼空,这座史无前例的宫殿成为后人游览的景致。如果说吴三桂的金殿是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那么,朱炳仁痴心建造铜屋是为了什么呢?

一脉绝技大铜铺

清朝同治年间(1880年),千年古城绍兴。在乌篷船摇曳的小河边,被称为“石灰桥河下”的小街上,又一家铜铺开张了,店主名叫朱雨相,时年22岁。坐落在光相桥畔的朱家台门是气势显赫的名门大宅,不愿进入仕途的朱雨相与三弟朱庆润,在父母的接济下把铜铺子张罗了起来。

朱庆润生性喜欢书法,铜铺的招牌书法就由他自己书写,一块黑漆亮光的牌匾上几个闪着铜色的大字――“朱府义大铜铺”便是朱庆润的第一幅大作。后来朱庆润成了名噪江南的书法才子。而朱雨相坚持自己的工艺人生,铺前长袍、坊后短打。与伙计一起同吃同住,一件件精美实用的铜制品在熊熊的炉火前问世了。诚厚信义,是“朱府义大”的店旨,方圆数十里嫁娶喜庆的铜家什大都是从这里制作出来的。

朱宝堂从父亲朱雨相手中接下铺子,有心要超过父辈基业。便从石灰桥迁到更为热闹的北后街,扩大经营,店名也改为“朱府瑞昌铜铺”。凭着精明节俭,生意红火一时,还在邻县开出分店。“朱府铜艺”凭着货真价实的口碑名传遐迩。

朱炳仁是朱宝堂的孙子,从小耳濡目染铜艺的真经,在叮当的打铜声中,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战乱的来临及铜材的紧缺,铜铺不得不歇业,在铜炉的袅袅佛香中。朱宝堂拉着孙子的小手闭上了充满深深企盼的双眼。

之后,七岁的朱炳仁随父亲迁居杭州。父亲源尽管在书法上造诣颇深,杭州的灵隐寺、净寺、龙井寺、岳庙及全国著名城市景区都有他的书法匾牌,但恢复“朱府钢艺”的辉煌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心愿。遗憾的是。由于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普通百姓很少能找到铜材,他的心愿一直未了。不过。他在传承了祖上书艺的同时,也把铜艺与书艺传授给了“朱府铜艺”的第四代朱炳仁。

江南铜屋几代梦

朱炳仁生于1944年。到了这一代,那个在绍兴的小作坊,已经变成了一家有400多名员工,结合了古老铜雕艺人的诚信原则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制铜企业,年产值几千万元。

朱炳仁在铜雕技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创造了57项国家专利,参与了20多项大型铜建筑工程,他作为中国铜建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铜雕王”。但是,他在参与了著名的杭州灵隐铜殿、桂林铜塔、杭州雷峰塔等重大的重修工程之后,决定倾其所能,自己建座铜屋,把它作为一个瑰宝,留给后代。留给历史。

这是朱炳仁的梦想,也是父辈的遗愿。父亲临终的时候,朱炳仁正在香港设计一个标志性的雕塑,赶回来的那一天,父亲已在弥留状态了,父亲看到他,含笑而逝。父亲走的那一年是2005年,这一年9月5号,铜屋破土动工。

完全按照江南民居的外形建造,甚至连一砖一瓦都要用铜手工打造,而且还要以这座铜屋为中心,建一个铜博物馆。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几百吨的铜,100多个工人就要做一年多。

河坊老街,寸土寸金,按当时的地价,少说也要2万元一平方米。如果把房子出租,就会像“印钞机”一样,每天只用坐等着数钱。可现在,朱炳仁却要盖一个铜博物馆,妻子当然不接受。儿子朱军岷子承父业,几年前从朱炳仁手上接过董事长的权杖,如果公司不支持,不给钱,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朱炳仁最后只好行使一家之主的权力,不顾妻子和家人的反对,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买了铜。

铜有了,但开工还缺一大笔钱,朱炳仁一咬牙,把自己和两个孩子的房子,都拿到银行去作了抵押,贷出了100多万。朱炳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工地上。就在铜屋建到接近一半的时候,朱炳仁突然叫停了,他发现,铜屋的屋顶上原本应该用纯铜制作的瓦片,现在工匠们却用其他的材料代替了。儿子认为,博物馆是自己用的,也没有人来验收,所以不必较真。但朱炳仁要建的是真正的铜屋。只有用实在的材料,才能表现出他想要的铜博物馆的品质。性情温和的朱炳仁生气了,他爬上楼顶把电源拔掉,摆明了如果你们不拆我就自己来拆。这一举动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从此,大家完全按照朱炳仁的要求修建。

2007年2月15日,一座完全用铜建造的博物馆展现在人们面前。当朱炳仁的家人和公司员工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铜屋在眼前熠熠生辉时,大家心里百感交集,有高兴,有自豪,也有点心酸。大家开始理解朱炳仁了。

铜艺世界写春秋

如果说父亲有关铜雕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朱炳仁领悟和感受到那种率直、浑厚、质朴的美,以及其中透露出的空灵和诗情,为他日后成为朱府铜艺的传人和“中国铜艺第一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朱炳仁及其兄弟则迎来了恢复和发展朱府铜艺的绝佳时机,为光大朱府铜艺铺平了一条大道。

20多年中,朱炳仁为中国铜艺术事业开创了无数个第一:

他们制作了中国首部金属书《共同的心愿》。这本书是为迎接澳门回归和纪念香港回归两周年而出版的纪念性书籍,以0.3毫米薄黄铜作为书页,镀24K金。整部书共68页,重量为9.9公斤,配以镀金铜包装盒,选材考究,制作精良,装帧精美,全球限量发行1999部,是一部真正不朽的“世纪之书”!

他们完成了中国第一铜塔雷峰塔的重建,打造了中国第一座铜桥“同源桥”……

在荣誉面前,朱炳仁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身上既没有艺术家的孤傲,也没有成功者的张扬,儒雅的风格看上去极像个学者。喜欢穿民族服装的朱炳仁,常常身着立领、盘扣的纯棉唐装,黑色的衣纹上,依稀可见的是唐诗《春眠不觉晓》的行书。

朱炳仁最喜欢的金属就是铜,“我就是铜,我就是一个铜匠。”在他眼中,铜是一种最高贵、最理性的金属,它不像铁,总是不断地剥落,穿着红锈的外套,想显示自己白皙的身躯;也不像金。不断用闪耀的光芒,毫不掩饰自己的高贵。铜只是默默地掩隐在深绿色的氧化层后,坚守住自己沉稳的温馨和永恒理念。只要你和朱炳仁有过接触,就一定会感觉到他与铜之间有着相近的“秉性”:谦逊、质朴……

如今,65岁的朱炳仁依然有许多梦想要去实现。在他的规划中,铜艺术博物馆按照面积来讲只做了五分之一,还有五分之四要怎么去完成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是一件好事情,它留下那么多空白,让他,还有他的传人继续去谱写。

上一篇:斯莫兰水晶森林 下一篇:我的兵器我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