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另解

时间:2022-04-19 12:21:0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5-0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题解),以及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在讲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均认为诗作“诗人将笔锋从自身转向对方,从此处转向彼处,虚拟设想别离之后对方的相思情况,采用了古诗中常用的‘从对面写起’的笔法,即所谓‘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将诗句理解“(对方)晓起揽镜,只担心因相思之苦而青春消逝、容颜憔悴;(对方)凉夜吟咏,也应因为心情悲愁而觉得月色凄寒、孤寂冷清。”认为“这样写,既写出了对方对诗人的灼灼思念,更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对方的一怀深情。既可收一石双鸟之效,又可见抒情婉曲之妙。”中学的教材亦沿袭上述注解。然而,围绕作品主题,笔者认为,上述对颈联的理解有不妥之处,现提出来,希望各位教育界同仁批评指正。

关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主题,旧注家多说有具体政治寓意,现在多数人把它作为爱情诗对待,笔者也倾向这一说法。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平常之中见不朽,流传千古;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表达着至死不渝的绵邈深情;未句“篷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无望中流露出执着的希望与追求。以上三句确定了诗歌的爱情主题,而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具体行状的描述,加深了绵绵情思。但是,笔者认为,作为动作的出发者,“揽镜”与“夜吟”并非指同一个人物,两种迥异的情态不会在同一个人物即“对方”身上表现出来。一场真挚缠绵的爱情,应当由两个人来共同完成,尤其是诗人(化身为诗作中的男主人公)通过写对方(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具体情思来反映彼此之间真挚的感情,亦离不开对男主人公真诚感情的描写。以下试论析之。

首先,“晓镜”,晓起揽镜,顾镜怜影,“云鬓”,女子丰美如云的鬓发,将“晓镜但愁云鬓改”理解为“(对方,诗中的女主人公)晓起揽镜,只担心因相思之苦而青春消逝、容颜憔悴。”理通言顺;而“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吟”字,使我们不禁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代“吟”者,或为失意,或为思家,或为恋亲,或为怀友,或为抒情,或为言志,或为助兴,墨客骚人,舞文弄墨,吟者不一,但多作为男性的形象出现。女性教育在盛唐也只是作为点缀升平的象征,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不可能大规模实行,女子“吟”的机会非常渺茫。

其次,关于本诗的主题,如前所叙,是抒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而女性对恋人思念的情态,在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和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萧》“……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等作品中,都是以一种含蓄和内隐的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的。

第三,与岑参并称的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代表作《燕歌行》有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借指出征的战士,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远戍”“应啼”由战场写到了闺中;二句“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反前句人物描写顺序,先写,次写征人,“欲断肠”“空回首”,通过对主公具体形状的描述,从战事转写征人及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将真挚美好的感情与不息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真实地再现了士卒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内心情感的种种变化。

作品在重点书写战争的同时,也突出征人和彼此思念而不能相聚的苦痛,感人至深。与高适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他的五言古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识路,何事入罗帏。”在这首反映思妇内心独白的诗中,首句点明了时令。次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抒情主人公遥想丈夫想起回归家园,与自己团聚的时候,自己已是因相思愁肠百结,容颜憔悴了。同样,男女主人公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也是通过对双方情思的描写来完成的(“君”“怀归日”,“妾”已是“断肠时”。)到了宋代,豪放派首领词人苏轼在创作了大量的豪迈昂扬的词作的同时,也写出了同样毫不逊色的婉约词,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充分运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悼念,其中亦夹杂着自己的经历感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作者想象,纵然是你我夫妻有机会相逢,你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经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梦里回到你常常坐的轩窗边,(你我)相对没有言语,只有一行行的热泪。通过想象夫妻(南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会面时双方的行状,传达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也将夫妇二人深沉的感情渲染地淋漓尽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在表现男女间缠绵的爱情的时候,往往选择从双方情思的描写下手。

综上所叙,笔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应理解为“(对方,女主人公)晓起揽镜,只担心因相思之苦而青春消逝、容颜憔悴;(“我”,男主人公)凉夜吟咏,也应因为心情悲愁而觉得月色凄寒、孤寂冷清。”这样,情感双方都入了诗,相思的感情随着彼此的思念程度愈深了。是否?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探讨 下一篇:物理思维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