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及导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04-19 08:32:26

高校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及导学方法研究

[摘 要]高校同时承担着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应付差事,对专业前景和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不恰当,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导师制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导学的工作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有助于解决当代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解决其创新思维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问题,为高校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管理和教学培养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专业思想教育 导学方法 班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79-03

在当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供给基地,高校同时承担着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然而,由于受到供需因素影响,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受社会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浮躁、迷茫现象明显,学习动力和实干精神普遍不足,其综合素质令人担忧。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热爱?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研究课题。为此,近年来高校系统做过许多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比如实行选修课制、学分制改革、班导师制等[1] [2];其中,班导师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以及导学需要,已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本科教学培养工作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归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和分析根源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班导师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探讨班导师制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导学工作方法,以期为高校专业思想教育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借鉴。

一、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分析

所谓专业思想问题,指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应付差事,对专业前景和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不恰当,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缺乏远期的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认识模糊。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不足,且没有制订职业规划和预期目标,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缺少整体规划、有很大盲目性,而且使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做出的决策也难免仓促和草率。

(二)对专业不了解甚至误解,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缺乏对专业现状和发展的准确认知与把握,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对于一些学生,道听途说的负面信息和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其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学习方法仍沿用中小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没有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思维习惯;同时,由于缺乏及时与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所学内容局限于理论化、抽象化,缺乏实践应用支持,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四)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知识引导。学生思想教育主要归辅导员队伍管理,专业教师只是在课堂内外零星教导。辅导员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效实施个体化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也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以上问题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速,高教领域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师资力量相对紧张,专业思想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革,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大学教育理念有待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要有各方面的配合、长时间的努力方可完成。近年来班导师制度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二、班导师的概念内涵及角色定位

早在19世纪,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为加强师生联系、提高本科生质量就已经实行学业导师制度。班导师制起源于导师制,先在以个别指导为特征的研究生教育中得以应用,随本科生选课制、学分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推广实施。在我国,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率先开始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如今国内许多高校已纷纷实施。[3] [4]

从班导师设置缘由看,当前我国班导师制是为配合辅导员开展新生教育的需要而设置,与辅导员制相辅相成的制度。班导师制基本可分为四类,即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以及年级导师制。[5] [6]

从班导师的工作特征看,班导师既能够在思想品德、生活学习、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又能够在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细致的教导。班导师的工作以导学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入门引导和学术探索引领这两个具体的目标。[7]其中,入门引导是基本层次,是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获得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学术探索是更高层次,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增长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班导师的导学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班导师有如下特点:(1)由专业教师兼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背景;(2)教育管理对象为以班级为单位、相同专业的学生;(3)主要工作集中在专业领域的引导和交流,比如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4)特色工作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培养。

综上,笔者认为班导师工作的精髓在于将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用于班级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指导,班导师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班导师的角色和功能定位是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通过实施班导师制,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训练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辅导员思想教育体系外延,也丰富了思想教育专业性、科学性的内涵,能够较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三、班导师制下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与导学工作方法

班导师制即班导师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程序方法及其运作过程。笔者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工作程序,按质量环(即PDCA循环)思路建立班导师工作机制,可将班导师导学工作总结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计划阶段(P阶段,plan)

(1)班导师的选拔和培养。班导师工作机制启动从班导师的选拔任用开始。按照前述角色定位,班导师从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拔。为确保班导师工作有效运转和持续性,已选出的合适班导师在开始工作之前,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开始工作以后,仍要进行全方位培养。

(2)现状调研。班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在于了解和认识学生及其学习现状。欲实施“个性化”导学方案,有必要对导学的对象即各阶段学生、各层次学生做细致而全面的调研工作。考虑大学生每个年段思想特点及需要导学的问题不同,将学业阶段按照年级划分,参见表1。

根据班导师的角色定位,导学内容可分为专业认知(指专业介绍、专业思想交流、选课指导等工作)、学科竞赛(指各类竞赛与组织活动指导工作,比如“挑战杯”等)、科研创新(指科研创新相关活动指导工作,比如学术讲座、SRTP活动等)、实践技能(指实验、实习等实践学习锻炼环节指导工作)和职业规划(指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五个组成部分。根据表1分析的结果,设计调研项目工作量(表中星的数量)分配对照表,如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表中各项导学内容及工作量分配仅供参考;为了解、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班导师还应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或调研活动。

(3)工作计划的制订。了解、掌握足够多的现状信息后,便可制订班导师工作规划(中长期)与计划(短期)。应该指出,班导师仅仅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计划的制订应考虑到与教育系统整体的协调关系,有弹性,留余地。

(二)实施阶段(D阶段,do)

班导师导学工作的展开与活动的实施包括日常模式和非常规模式两种。

日常模式是指针对全班学生,通过指导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之能感悟到专业学习的未来价值,从而消除专业思想负担,认可并重视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常规“导学”项目,比如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专业知识方面有疑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进行专业课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当然,这一部分也可以涵盖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即从专业课程、专业背景、意义介绍到选课指导,配合辅导员等教辅人员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工作;除此之外,参与就业指导,在考研、留学等方面提供经验、信息及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并就职业规划展开分析与讨论。

非常规模式是指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活动有特长、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通过制订与实施个性化指导方案,指导这些学生参加科研竞赛活动,包括参加SRTP、论文写作、学术讲座、会议交流或实践创新能力锻炼活动等。学生能够全程经历实践过程,从而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学习、锻炼与提高。

(三)检查阶段(C阶段,check)

主要指对导学效果的反馈和检查。通过对班导师工作进行考核、到学生中调查以及学生评价等途径,了解、掌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具体原因,从而为今后班导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比如,问题一:实施工作中日常模式可能存在时间不足、地点局限或工作不深入的问题;再如,问题二:存在有些学生学习不主动、生多师少的问题。

(四)处理阶段(A阶段,action)

包括落实奖励、惩罚措施,对问题进行追踪与排查,重新审视过程并进行源头改进。例如,对于前述检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一,可以尝试开拓经济高效的网络平台模式以扩大和延伸互动的效果,或者利用课前课后、组织活动的零散时间不失时机地提供相关指导等。对于问题二,可以利用咨询会、班级活动或郊游的时间与学生多沟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一般而言,班导师工作占用时间多而且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因此,应重视导学的过程,奖惩不是目的,而是要从根本上调动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对班导师工作加以认可和鼓励。

[ 注 释 ]

[1] 董玉瑛,马静,刘长宏.诠释班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未来与发展,2006(1):47-49.

[2] 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3]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0-23.

[4] 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以英国Heriot-Watt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1(3):46-50.

[5] 邹茹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3):51-53.

[6] 韦卫星,韦文山,农亮勤,等.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99-102.

[7] 吴静芳.以效率为视角的高校班导师导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9-61.

上一篇: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情况分析 下一篇:实施人性化个性化的骨科健康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