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乖乖女

时间:2022-04-19 12:50:22

咨询案例:

“我想自杀。”12岁的云云坐在咨询室里低着头、痛苦地说出这句话。云云患了重度抑郁,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脑海里总有很多的担忧。更让她痛苦的是,自己不知道如何跟周围人交往。看着课间同学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她内心紧张;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像一只受惊的小鸟,心怦怦直跳,头脑一片空白。挫败感和羞耻感折磨着她,使她内心充满了自责和自卑。

12岁的云云怎么会这样呢?这要从她和妈妈的关系说起。云云妈妈跟养母长大,一直没有得到过足够的母爱,结婚之后和丈夫也是貌合神离,几乎没有情感的交流。云云就是妈妈所有的情感寄托,云云已经习惯于所有的事情都是妈妈说了算。

这是一个生活细节:云云3岁时的一天:“妈妈,我不想吃了。”云云放下饭碗,看着妈妈说。妈妈说:“不行,你还没有吃饱,你要把碗里的饭都吃完。”这时,云云的心里有点困惑:我到底是饿着,还是饱了呢?因为妈妈说我还没有饱。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于是妈妈的声音覆盖了她自己内在的感受。类似这样的事情无数次地发生,云云无法辨别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源于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服从妈妈,她成了妈妈的乖乖女,她已经找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

云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妈妈给她出主意、想办法,妈妈说这里不安全,那里太危险;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去。云云跟在妈妈的身边不敢越雷池半步,她没有机会去体验生活和犯错。这就是为什么云云在学校,面对老师和同学出现了交往困难,在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或感到无助的原因。

案例解读:

云云和妈妈的关系是一种病理的共生关系。她和妈妈是亲密无间的同盟,而爸爸是被排除在外的。云云说起妈妈总是“我们”,比如她会说:“我们都很讨厌爸爸,他不在家,我们反倒觉得更好。”云云妈妈有意无意地把全部的情感投向女儿,女儿成了她生命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云云对妈妈很依恋,至今母女俩还睡在一起,女儿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丈夫的位置。

云云和妈妈形成的共生关系阻碍了云云的自我发展和独立性。云云面对人际交往时总是退缩,感到无助,从而更加依赖妈妈,但同时又对妈妈的过分干预感到厌烦,这又加深了她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感。云云想表达可她不敢表达,也不会表达,在与妈妈或同伴发生冲突时,她宁愿把冲突内化,指向自身。她觉得自己错了,不应该让妈妈难过,她要体贴和保护妈妈。

云云和妈妈形成的共生关系导致了云云的低价值感。因为云云的内心是冲突和矛盾的:一方面她觉得自己是妈妈唯一重要的人,但是同时,对妈妈的彻底依赖导致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妈妈的附庸。双方的亲密关系从来就没有真正变得平等,所以她在人际关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妈妈对孩子的无限温情、时刻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孩子面对世界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更是自尊的基础,但是,仅有爱是不够的,特别是妈妈如何帮助女儿完成分离个体化过程,对女性一生的人格发展都是非常重要。

孩子出生后的半年,妈妈与孩子的共生关系是正常和必要的,但从孩子开始学着独立行走,孩子开始进入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分离个体化阶段,则需要跟妈妈适当地分离,妈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与同伴、他人的交往。这时候,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父亲是把孩子和母亲的二元关系带到三元关系中的人,孩子开始有自己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关系体验。而云云妈妈害怕女儿长大,用对女儿过度的关注来补偿自己童年时情感的缺失,并不自觉地让女儿为自己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

咨询师建议:

云云的案例提醒我们,情感缺失的、自恋的母亲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和羁绊。我们并不是要指责云云妈妈,但这样的母亲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读到这里,你如果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早年有情感缺失的妈妈,也是不自觉地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也不必过度紧张,这是一个很好地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你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灵成长修复自己的早年创伤,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健康、快乐。

在你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你有能力了解孩子真实的一面。当孩子哭泣时,你才不会说:“不要哭,妈妈不喜欢爱哭的小孩。”因为你知道,这样说的危险在于,它会让孩子否认自己的情感,牺牲真实自我,扮演一个妈妈可以接受的形象。如果妈妈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戴上面具,你就是逼着孩子相信自己的真实自我是不被接受的,孩子从此无论取得多少成就,都不会真正地快乐。

云云妈妈在接受心理咨询后,在生活中正一步步地努力改变着,学会适时适当地放手,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希望云云能早日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我认同感。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上一篇:中职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相对剥夺感... 下一篇:被踢飞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