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一致 方得“宽容”

时间:2022-04-18 06:56:54

摘 要: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对空的“励志”说教或编故事就能形成的,对于教材中“品行类”的课,应着力于教材的逻辑思路,定准目标;着力于学生的学情实际,明确重点;着力于教学素材的巧用,突破难点;着力于学生生活的迷茫处,指引行为。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真正的“知”“行”一致。

关键词:品德;着力点;“知”“行”一致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地理、历史文化、安全、科技等方面的题材都有所涉及。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围绕个人品行和意志培养的“品行类”课(如“诚信”“宽容”“尊重”“感恩”等)不在少数。对于这类课,笔者在执教和听课中发现,老师们在教学中常常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有的说教味浓,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的内容陈旧老套,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不够。整堂课下来,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课后未见实际行动,十足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笔者结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课,初步摸索了如何上好“品行类”品德课的几个着力点,努力让学生真正“知”“行”一致。

一、着力于教材的逻辑思路,定准“宽容”目标

“螺旋上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之一,是指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逐步提高。《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交往是堂必修课》中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呈现的关键词是“宽容”。纵观浙教版一至六年级的品德学科教材,“宽容”主题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具体体现在:二年级上册《如果我是他》,侧重“用心体验受挫”的心情,明白“与人交往要体谅别人的心情”,这课重点在“移情”上;四年级上册《当冲突发生后》,侧重引导学生在矛盾呈现后寻找解决的办法,它的目标是“在与人交往时,学会理解,善待别人”;五年级上册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则是前面两课的延伸,侧重“理解宽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着做到宽容”。因此,笔者把《退一步海阔天空》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1)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2)了解宽容的重要性,初步学会宽容的一些方法;(3)学着在生活中宽容他人,体会宽容带来的愉悦。

只有领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明白了同样内容在不同的年级重复出现时的不同要求,“摸准”了教材在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上所呈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心中有谱,才能做到教学有度,才能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二、着力于学生的学情实际,明确“宽容”重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对于“诚信”“宽容”“感恩”等,这些道理学生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老师也很无奈:道理说不到学生心坎上,榜样故事,学生听时感动,课后鲜少行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一遇到实际情况又不能解决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课,学生对“宽容”的认识亦如此。五年级的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浅显的认识,也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滋长了他们的娇气、任性、固执。同学之间合作、宽容的精神十分缺乏,与人交往产生的矛盾与隔阂倒不少。

如何宽容?怎样做到宽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宽容带来的益处,体会到宽容的力量,所以教给他们一些“宽容”的具体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我把“认识宽容的重要,学习宽容的方法”定为本课的重点。

三、着力于教学素材的巧用,突破“宽容”难点

对小学生而言,“诚信”“责任”“宽容”等道理比较抽象,如果一味地单纯说教,围绕道德本身展开教学,泛泛而谈,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也很难取得实际的成效。

难点一:交流受阻,难以畅谈

在宽容、诚信等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及想法与老师、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他们有所顾忌,不愿意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的课始,我让学生回忆与同学、朋友发生过的快乐的事,学生快乐畅谈,但当我问到有没有与人发生过不愉快的一些事时,一片寂静。我原本的意图是想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为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但事与愿违,我反复激励:“大胆说出来,没关系。”“谁最勇敢?”学生却把头埋得更低了……

对策:热身游戏,让氛围轻松

上课铃一响,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情绪、精神准备,同学间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也尚未形成。“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从学校的“阳光小屋”得到了启示:在“阳光小屋”中,学生会把不愿意与班主任老师说的话一股脑儿讲给心理辅导老师听,全赖于辅导老师给前去咨询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宽松的氛围,让沟通无碍。何不把这一理念引入品德课堂,借助适用的心理辅导技巧,创设轻松氛围。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心理学课堂中常用的课前小游戏――“大风吹”,让被吹到的学生站起来亮相。站起来亮相的学生的选择面很广泛,从男生女生、戴眼镜、扎辫子等表象特征,慢慢由表及里,到勇敢的、善良的、宽容的,在游戏中,我看到学生激动的表情,顾盼的眼神,就知道“暖身”起到了作用,情绪调动好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课堂,积极地做课堂的主人。在接下来的“诉说发生的不愉快”的环节,他们没有退缩,没有隐藏,而是十分坦诚地倾吐着曾经与人的摩擦。

思维的训练渗透于言语训练中,课堂中师生之间如果能多一些有效的言语交流,课堂也必将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

难点二:“知”“行”不一,体悟尚浅

如何让宽容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和认识上?在起初的设计中,我让学生读了故事屋中的故事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对于别人的故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对于宽容的理解似乎比较到位了。接着我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试着解决,如:朋友借了你的新书,还回来的时候却破了。

学生争相发言,但答案如出一辙:“我会说没关系,我会宽容他。”“我不要他赔,因为对人要宽容。”因为“宽容”而宽容,既不知为什么要宽容,也不知如何宽容。

对策:妙用故事,“一波三折”掘“宽容”之法

教材中《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这一故事很经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这是读过故事后立马能得出的答案。但细细研究,慢慢梳理,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宽容”两字,还有具体的宽容之法。

根据设想,我在课堂中把这个故事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先看故事片段一:两个朋友徒步走在茫茫的沙漠上,途中两人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人扇了另一人一个耳光。我问:此时被扇耳光的朋友心情怎样?如果被扇耳光的是你,一般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接着看故事片段二:两个朋友继续前行中发生的事。

师: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看故事片段三:“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让风来吹散它、抚平它,而恩惠需刻在石头上用心来铭记。”

这个环节,我用故事创设了吸引学生的情境,在想象故事、猜测想法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宽容的重要性,并感悟宽容之道。在第一个情境中,我设问:如果你是被扇耳光的那一个人,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愤怒、生气、伤心,有的说想要一巴掌扇回去。而后接着出示故事,故事中阿天的做法引发疑问,正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出示故事的结尾,学生感叹于阿天的宽容,感叹于他的了不起。紧接着,我让学生猜测阿天当时的想法,猜测他当时到底在想些什么,能做到如此的宽宏大量。根据学生的交流,我提炼出以下几点:回忆美好――回忆起了俩人之间美好的往事,或者想起了朋友曾经对自己的帮助;设想后果――万一俩人因此打起来,分道扬镳,俩人或许都走不出沙漠;自我反思――或许自己也做错了什么,对方才会动手打我;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像刚才那样的情况,也会很生气,也会动手打人……在猜测阿天想法的过程中,宽容之法浮出水面。

虽然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情感的体悟、认识的升华,但更重要的还是行为上的指引。品德的传授不能靠方法,也没有方法,但通过解剖故事,让学生知道遇到事情时具体该怎么想怎么做,无疑是更具象,更有效的指导。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指引行为,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真正的“知”“行”一致。

参考文献: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

[2]杨艳,张锐.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觉审视[J].中小学德育,2015(01).

上一篇:浅议医保基金“个人账户”管理 下一篇:大班纸玩具特色区域的创设与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