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何处寻

时间:2022-04-18 04:58:17

提起古道,人们或许联想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亦或是商人背夫、骆驼骡马行走在长道上的那份孤独。

北京三千年前建城、八百五十多年前建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北地名城,商旅往来骆驿不绝;作为一个超级大城,一方面各种供应有赖于输入,一方面又因为时代的特征,周围有山寺、有别业、有园圃,因此商道、粮道、御道、香道、军事栈道等各种道路形式一应俱全。

如今这些古道多失去原有功能,隐藏于山间野径,有的风貌尚存,有的却只能从残破的城楼中,从尚未被泥土掩埋的蹄窝中,从地名的盎然古意中,遥想当年的场景。

张坊古战道

古代战争中的地下长城

张坊是北京西南边陲古镇,距北京80公里,北依太行山,南临拒马河,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自古为边防重地。早在西晋,大将刘琨、祖逖为抗拒北方胡人石勒的进犯,就在此重兵驻防,当时帐房林立,连绵数里,遂为此地取名“帐房”,久而讹为“张坊”,以此传名。

据考察,张坊古战道始建于公元996年的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宋辽对峙时期,古战道退能守、进能攻,曾经使幽州一带辽军专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明初洪武年间,元朝贵族溃逃蒙古漠北,但时刻伺机反扑,不时南下犯境,张坊古战道成为明军抗击蒙古的军事堡垒。其间,古战道也得到了修复。

1991年,村内修路时,张坊古战道被发现。1997年,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原貌修复,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古战道经初步探测,长约1500米,现已修复400多米,据文物专家认定,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

张坊古战道在军事上是积极防御的产物,通俗的讲,是一处大型地下防御工事。古战道从地面往下纵深4米,为青砖结构,墙体砖是顺砌,上下错缝,顶部为立砖顺砌,是典型的宋辽时代营造法式。洞券顶的弧形砖,精美绝伦,是一次性烧制完成的,里粗外窄。战道内岔道分布,形成网状结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迂回曲折,连通4个城门楼及周边村落。

古战道宽2米,并排可立3人,高度为2—3米左右,下面青砖墁地,边侧设有流水槽、盛水缸。内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挥室和生活设施,有的藏兵室内上有土炕。此外,我们还能在洞里看到古人的生活用具,如升斗、石磨等。地道内的照明器具为100多个不同样式的灯碗,虽为复制,却也造型各异,形态万千。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张坊古栈道主要是以藏兵为主,能够隐蔽一定的兵力以起到突然性打击的作用;同时,由于生活功能较为完整,具备一定的驻守生存能力,也可以兼做防御性工事。

在北宋与北方马上民族的长期斗争中,宋兵在骑兵、骑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但当时北宋的经济水平冠绝世界,因此能投入重金,修造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防御体系,其重步兵的装备水平、兵器甲胄的质量也高于北方民族。因此,避免大规模的运动战,尽量降低敌军的机动能力,将之拖入阵地战和消耗战,是北宋的战略要点之一。这也是张坊古栈道得以发明存续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类似的工事绝不止这一处。

游览方式:自驾

自驾路线: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路——云居寺路——周张路——张坊古战道;或由京石高速房山出口经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云居寺路——周张路——张坊古战道

乘车路线:天桥乘917路公共汽车张坊支线直达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8:30—17:00

王平古道

追寻马帮精神 感怀断肠之思

北京西部的山区,遍藏“乌金”。自明初始,每至秋季,京城内外商贾便会套好骆驼骡马,到西山采购煤炭,时日稍长便开辟出一条商旅大道来。随着康乾盛世,百业繁滋,北京城的用煤量大增。康熙曾专门降旨,增建香山道,缓解京城运煤之需。同时民间也定期募资修建运输道路。在此之下,又整修了一批原出于军事考虑,年久失修的道路,经元明清三代屡次整修,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官商大道。

在京西的这些古道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王平古道。其分为三路:北道——西山大道、中道——玉河古道、南道——庞谭古道,分别经过三家店、圈门和潭柘寺,这三条道均是在王平口处会合后进入西山腹地,故得此名。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有“煤门”之称。过去的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出阜成门一直向西,便到了模式口村,模式口是从京西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个村庄,因而被不少人当做京西古道的起点。其原名磨石口村,因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这里当年是京城旅馆业最发达的地方,街面上饭馆和客栈就好几十家。出模式口,沿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三家店村因有三家客栈而得名,是当年的煤运集散地。琉璃渠村在明清时称琉璃局,为京城扩建宫殿贡献了大量的琉璃砖瓦。

过琉璃渠,从韭园到牛角岭段,是西山大道的精品路段。韭园村百年来村民以种韭菜出名,其韭菜鲜美无比。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的故居便坐落于此。其《天净沙·秋思》描述的景象也是在此。

马氏故居数百年来早已破败不堪,后得以重修,门前为小桥流水之景,走进为一四合院,每边为三五间。有书房、卧室、客厅、厨房等,另有简单的陈设和三组表现马致远生活的铜像。院落一角还有一个马厩。在马致远故居附近的大寨,原来叫做落难坡,是金人囚禁宋徽、钦二宗之处。其周边有一水池,引自山间泉水,清凉甘冽,村民取水洗衣,皆在此处。

牛角岭关城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牛角岭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关城两侧留有过往牲畜经年踩踏而成的蹄窝。夕阳西下,照在残破的关隘上,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关城外商旅牲畜排队等待出入的场景。

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出发,经过大峪、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达王平,被称作玉河古道。这是因为在唐末藩镇割据这一段时期,一位刘姓军阀在此地私设玉河县,此道贯穿该县,因而得名。

玉河古道以令人震撼的“蹄窝奇观”闻名,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这里的蹄窝深且密集,有的深达20多厘米,古道一侧是陡崖一侧是山谷,颇有险峻之势。

圈门可谓是京西煤业的发祥地。老北京有句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这句就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显然这在当时也是个苦差事。在圈门,可看到窑神庙、戏楼、过街楼和龙王庙。其中窑神庙是民国中期建立,是当地一大户人家为保佑采煤人出资修建的。戏楼为当年的热闹之地,过街楼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皆已破败。

事实上,古道的作用除运煤之外,关外人往来京城,总不忘带上家乡特产,并在返程中载满从京城采购的日用百货。

西山大道的南道——庞谭古道,从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京西著名的皇家寺庙潭柘寺。其中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岢罗坨村这三个村落皆因戒台寺而得名,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

在苛萝坨村,有一座特殊的小桥,名为“娼妓桥”,其捐资修建者正是全国各地的。由庞谭古道过来的香客世人认为不干净,寺院里的僧人们不准她们从正门进入寺庙。她们只能从苛萝坨村徒步上山,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的后门。到此需踏过一条河沟,若遇山洪爆发,行走极为不便。娼妓们便在此集资建桥。娼妓在古代被看做罪孽深重之人,而桥在佛教中有“渡化”之意。相传捐资者中,还包括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过娼妓桥,庞谭古道通过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与芦潭古道汇合。分为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两条线路。

直至清末民初,在这些古道上还可看到夕阳西下,驼铃叮当,商人们赶着驼队缓缓行走的情景;进香的道路上香客云集。如今的王平古道上,旧时的商旅骡马和香客已被成群结队的背包客们所取代,于春夏踏青游赏,或是于秋冬感受苍凉,路上不时出现的雕塑,虽为仿建,却也提醒着我们旧时的情景,当年的繁华热闹已无法重现,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纪念。

游览方式:徒步

线路推荐:

北道:韭园(石古岩)——西落坡村(马致远故居、大寨、碉楼)——牛角岭关城

中道: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韭园

南道:苛萝坨——西峰寺——娼妓桥——庞潭古道——芦潭古道——戒台寺——石佛村

交通:地铁苹果园站乘公交到相应站点,开始徒步

注意事项:建议当天返回,自带干粮和水

妙峰山古香道

虔诚香客的善心金阶

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娘娘庙),曾经是中国北方地区远近闻名的圣地。有道是“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于是便有全国各地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旅客也不远万里前来朝拜进香。长年累月,进往妙峰山的道路也开辟成型。

据资料载:自山前去往妙峰山进香有多条山道可到达,其中最主要的有四条,即凤凰岭的老北道、北安河阳台山的中北道、徐各庄大觉寺的中道,以及位于门头沟区担礼的南道。其中尤以北安河中北道香客最多,气氛最热闹,历史也最为悠久。

据说此道原为土路,同治年间,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进香,太监刘诚印为讨好太后,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会同安德海出资重修此道,道宽7尺,用当地天然石板砌成层蹬,工程十分艰巨,动用大批工匠和财力,相传每铺一块便用金一两,有“金阶”之称。又因中北道路况完备,始自大觉寺的中道和凤凰岭的老北道受到冷落。《燕京岁时记》云:“人烟辐辏,车马喧闇,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

抗战之后,妙峰山的古道随着庙会的冷清而日渐衰微,乃至荒废。时至今日,多数古香道已是建筑尽毁,道路断续,旧迹无多。唯有中北道保存相对完好,中北道从北安河上山,途经响福庵、朝阳院、金仙庵、玉仙台、三瞪眼、庙儿洼到涧沟村,全程40里。现已开辟为阳台山自然风景区的一部分。

古香道约每隔十六华里便有一座茶棚。响墙茶棚为妙峰古香道上的第一个茶棚。因其院墙是空心的,一敲能发出响声,故名“响墙”。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内务府储秀宫首领高福喜及各香会组织,捐白银三千余两重修。

“善来金阶”是在妙峰古香道旁的一处题刻。香会期间,每日经过客流数以万计,一踏上香道,便一洗贫富贵贱之分,饥渴有粥相待,憩息有茶棚解劳。进山者莫不感到,若无善举,实为负罪,因此朝山进香者皆为善来。

金仙寺是中北道上最著名的景观。始建于辽金时代,在金章宗时为西山水院之一的“金水院”。金仙寺以“三绝”——公孙林、金山泉、玉清殿的关帝爷而闻名。公孙树即银杏,该寺内有两棵巨大的雌雄银杏,为金代载种,寺前也有一大片天然的银杏林。金山泉自古为京西名泉,泉水清凉绵甜,沁人心脾。微量元素高,且不含水碱,甚至有人从朝阳、通州的前来打水。而玉清殿的关公塑像体形敦实,目光严峻,可惜现已无存。在金山寺前有一大片空地,是观日出的佳境。

中北道有3块怪石,分别为骆驼石、瞻云妙石和石瓜打石。骆驼石为一巨石,形似卧姿的大骆驼;瓜打石”原名“刮倒石”,即大风一刮,巨石就倒下山崖。远看巨石当空,近看“四分五裂”,有巨大裂缝可通,游人香客要钻过巨石才能通过。“瞻云妙”为妙峰山不可多得的瞻云佳处,阴雨之时,云雾翻涌,妙相纷呈,变幻莫测。

过了巨大的瓜打石,山道明显收窄,仅有一米多宽,崎岖不平,有的路段是直接从岩石上开凿的,这一段路被称作“三瞪眼”,被香客们视为畏途。是因为这段路是三个“胳膊肘儿”死弯,又加上每个弯的坡度都较大。要抬着三米多长的轿子走过,轿夫必须前后配合默契,使出浑身技巧:在高处要蹲着走,在低处要举着走,在转弯处要注意不能让客人蹭到弯角处的大石头上。连过三次,对轿夫是个考验,客人也要跟着担惊受怕,所以被称为“三瞪眼”。这地方一般也是有钱的香客给轿夫额外赏钱的地方。

妙儿洼是中北道的最高处,是观日出的绝佳地点。坐落有庙儿洼茶棚。妙儿洼往西,便步入下行了,此处便是有名的妙峰玫瑰谷,妙峰山栽培玫瑰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距今五百余年。每年6月花期,香弥满谷,经月不散。下行至谷底,便是涧沟村,从此处至金顶娘娘庙,便不远了。

相传过去的庙会时节,有些人们不仅一步一磕头地去敬香,有些人把自己扮成牲口,让别人赶着去敬香,据说是为了替自己的亲人当牛作马来赎罪,使他们来世不致于托生为牲口。而今,上香的人多乘坐交通工具从南道前往,徒步古香道的人也多为赏景锻炼游玩。所谓怀古,大体是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也。

游览方式:

自驾至北安河或颐和园346路到北安河北口下车,开始徒步

徒步路线:

北安河——响福观——朝阳院——金仙庵——玉仙台(瓜打石)——庙尔洼8里(下行)——三岔涧(涧沟村)——灵官殿——妙峰朝顶 ,全程约5小时

门票:

阳台山门票:8元

妙峰山门票:25元

上一篇:千古流坑沉浮半部民间《史记》 下一篇:落实“五个到位”,强化幼儿园安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