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时间:2022-04-18 04:55:11

摭谈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这是数学发展的源泉。但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呢?

首先,教师要抓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切身去体会、去思考,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如教师设问:妈妈让你去买一袋米醋和一袋食盐,每袋醋8角,每袋食盐1元1角,妈妈给你5元钱,应该找回多少钱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有过切身的体验,很有兴趣。教师由此引出“这就是数学知识”,效果很好。有一次,全校学生开庆祝会,学校要求每班按4列纵队坐,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里有数学问题。我就提出问题:“我班有48人,按4列坐,每列坐几人?”学生你一语我一言,有的说用除法计算,有的问怎样除呀。计算遇到困难,学生很着急。这时我笑着对学生说:“明天我们就要学法计算了。”这时学生的求知欲高涨,盼着学法,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还有一次,一位学生从家里带来一瓶钙片,瓶签上写着“内装100片”。当他拿着钙片十分认真地一片一片地数时,我问:“你每天吃4片,可以吃几天?”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他,也留给了全班学生。不出两节课,全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计算出结果来了。虽然其中有算对的、也有算错的,但我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让学生去体会这么简单的问题中也要用到数学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有一次,班主任老师要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竞赛。第一单元测验后,请他们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分是多少。学生反应:这种数学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呢。这时学生围着我,要我教他们怎样算平均分。看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么高涨,我就说:“好,老师就简单讲一下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事例学习数学知识,很多时候超越了数学教材,如何解决呢?关键在于生活化。显而易见,生活化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兴趣。

二、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

1.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概念

在《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一册教材中,有分类的概念。我从刚入学儿童的实际出发,先拿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见的糕点、水果、小刀、毛笔等实物,让学生分成两大类。等他们分完后,我问:“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回答:“一类是可以吃的,一类是不能吃的。”接着我又问:“谁还有别的分法?”并引导学生按物品的属性分:水果类、糕点类、文具类等,然后再按颜色、大小、形状分类。整堂课中,学生接触的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但学到的是新知识。

2.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新知识

当我教完了重量单位克、千克和长度单位米、厘米后,为了巩固知识,我特意设计了实际操作的练习课。这堂课是在实验室上的,我让每个学生分别称一下l克、50克、500克、1000克的东西,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见过的哪些东西是50克、500克、1000克的,再让学生称出50克、500克、1000克的物品,并亲手提一提,感受一下不同重量物体的轻重程度,增加生活经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印象特别深,以后再做“填上适当的单位”这类题时,几乎无人答错。千米、米、厘米、毫米是国际长度单位,而学生实际生活一般接触的是市制单位,它们之间有差距。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概念的理性认识,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地测量,如测量塑胶跑道、课桌的长度、讲台的高度、学生的身高、走廊的长度等。由于这样的活动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热情也十分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3.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当学生学完了长度单位、学会实地测量等一些实际操作后,我就引导学生学习估算。估算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尽管不是十分准确,但是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样的约略数。学生知道自己跨一步的大致长度后,我请学生沿着走廊走一遍,估算一下走廊大约有多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再估算一下操场一圈约多长,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对于这些估算内容,学生是十分感兴趣的。有的学生甚至来到田间地头估算自家责任田的周长。在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后,我就指导学生学习与估算相关的口算问题答案,如28+43的答案大约是70左右,以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教师应注意经常引导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钟的认识”后,我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度,体会时间的宝贵,从而合理安排一天的时间。除了在校上课的时间外,还要安排课余时间、休息日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帮助家长做家务,以及和小朋友玩游戏时,都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又如学了“元、角、分”后,我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他们拿几块钱去买两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并计算一下共要花多少钱,还要找回多少钱。

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实例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接受锻炼,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合作探究要注重实效性 下一篇:质疑、析疑和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