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设计、关注学生,让初三语文复习活起来

时间:2022-04-18 03:09:54

注重设计、关注学生,让初三语文复习活起来

当前初三语文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学生由于到了初三,大都在“抓紧时间”,课堂上也变得死气沉沉。再加上课堂所讲的内容都是复习旧东西,或者是讲评练习,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 注重语基训练,忽视精神熏陶

毋庸置疑,初三复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迎考。于是,教师就堂而皇之地重视对学生的语基训练,忽视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学生也无奈地接受这一现实,用升学的间接兴趣来集中注意力。有些初三的学生平均每周做2至3张语文试卷。学生疲于作出一个个题目的答案,教师忙于讲解、分析一个个题目的答案,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只有“做题——解答”,而没有了语文学习中精神的挖掘和积淀,没有了精神的陶冶。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效率也降低了。

2. 注重解题技巧,忽视解题体验

迎考复习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教师千方百计地训练学生解题,要求学生答题合乎标准,忽视了学生解题时的体验。许多初三教师教学经验老道,他们将多年的中考试题集中起来,分析出中考命题趋向,命题意图及题中设置的圈套,让学生解题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写出命题人想要的答案。可对学生解题时的体验(迷茫、困惑、兴奋、高兴等)却只字不提,教师们无法提供学生解题时所需要的帮助,无法分享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喜悦。这样,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枯躁无味。

3. 注重单一评价,忽视潜在发展

模拟考试,是初三学子最熟知的标准化检测。答案越接近标准的得分高,反之,则得分低。为此,学生就要进行了大量的练习,用许多仿真试题,将自己的思维标准化,让自己的答案标准化。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的发展(如觉悟的提高、审美趣味的提高、合作和谐能力提高等)就不能恰到好处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高分低能”。

4. 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三语文复习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很容易留于一般性的程式。首先是教师讲解中考考点,分析命题趋势,然后讲授对策,最后再来点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动脑的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兜售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总之,初三语文的迎考复习教学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违背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那么,如何提高初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活力、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1. 培养情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

人们的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情感的冲动而产生的,它们无一不受情感的制约。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不失为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语文教师靠什么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然也要靠“情感”,即以情动人,潜移默化。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佑泽武元曾说:“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情感,那么他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机能就会受到压抑。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感情淡薄,就不能与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融洽起来,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就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比如,在复习第三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至爱亲情”)时,我选择网上2006年“感动中国”的一篇关于“青岛爱心团体——微尘”——“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结合文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触,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您让我们感到什么叫爱,什么叫苍天动容,什么叫小爱如溪。”“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内心的触动已无需教师再多的说教了。

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要求语文教学将课内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外生活中去,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也要求将课外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初三迎考复习教学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更是迎考复习的目的所在。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每年都有试题关注世界发展,最能反映生活、体现潮流的题材。因此,我们在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自然(气候变暖、台风增多等),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如基因工程、“神六”升天等),关注文化现象(如:巴金逝世、百家讲坛等);引导学生关注媒体上的重大新闻(如:“连宋”访问大陆、全国人大会议提出的和谐社会问题等),关注新的观点(如:“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等)。我们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报纸,收看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的视听紧跟时代的节拍,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紧随人文走向。

2. 关注心灵、强调对话

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应该是 “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总复习时,我曾布置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人物形象,作同类比较。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更为深入。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宴子使楚》中的宴子一样的足智多谋,一样的忠心耿耿,也一样的能言善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

3. 大胆联想、鼓励创造

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去创造,怎样让学生体现个人的真正价值?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让学生大胆的联想、给学生以创造的机会。教师应该寻找、创设机会让学生有东西可联想、可创造,有时间来联想、来创造。

如文言文教学中,我引进多层对话,启发学生与历史背景对话,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学习《出师表》时,我启发学生以《三国演义》这部电影为例,探索蜀国的兴衰的原因。结果,学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有学生说:既使诸葛亮没死,蜀国也会灭亡,因为天下之事是“分久必合”。这样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也就尊重了学生的一种何时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如果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能张扬学生的大胆联想和创造能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4. 精用材料,加强人文积淀

迎考复习主要渠道是通过一定数量的材料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复习迎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的。这种媒介就是复习材料。材料不同,材料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也不同,有的材料叫人在逆境中奋进,有的材料叫人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人,有的材料叫人坚守心中的原则,有的材料叫人大胆创新……那么,教师在精选复习材料时,就应注重材料的人文含量,借材料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学习材料中的人文精神是隐性的,是要人去发掘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材料中的人文精神。

在文言文复习教学中,我们精选一些人物传记。用人物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宋史》中的《赵普》,《左传》中的《曹刿论战》,《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史记》中的《陈涉世家》等中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将文学和历史联系起来,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评价人物,学习这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增加人文积淀。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为时人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它们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以精要而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蕴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师帮助学生透过语言形式把握其言外之意,从而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把握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及文化观念,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和思辨,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古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其间那些辞约而意丰的例子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体味它们的意蕴。

叶圣陶说,教材是一个例子。诚然,在初三迎考复习教学中,材料也只是一个例子。精选富含人文精神的材料,充分挖掘材料的人文内涵,在训练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材料中的人文精神,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学生,去塑造学生。这样,初三迎考复习教学的人文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当前初三语文复习课只有注重设计、关注学生,摒弃在复习中出现的常见的问题,初三语文复习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上一篇: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下一篇:一个好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