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精彩死不休

时间:2022-04-18 12:37:24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应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迅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再者,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体验快乐,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就必须使教学语言产生如音乐绕梁不绝般的无穷魅力,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能力的提升,审美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苦心孤诣,精益求精,“语不精彩死不休”。

鉴于此,我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备好语言表达课,就可以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增色不少。

1.举手投足总关情――正确把握体态语

相比于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体态语是课堂语言的有益而和谐的补充。课堂上教师的动作表情,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主动探究问题,并保持旺盛的精力。正确而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能使每节语文课都处处生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营造恰如其分的教学气氛。如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楚辞》时的典故:黄昏,幽暗的灯光下,闻先生着了一件黑布长衫,夹着一包书,徐徐走上讲台,放下书包,沉稳地道出:“痛饮酒读《离骚》,方真名士!”整个课堂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大家沉浸于屈原诗歌慷慨悲凉的境界之中。闻一多是诗人、学者,长于戏剧表演,他以诗人的浓烈的感情,诗歌的语言的精炼,学者的深沉,戏剧的灯光效果、着装、形体动作――肢体语言,成功地营造了悲剧性的氛围。

2.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失时机甩包袱

“包袱”是相声中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时候“浪费”一两分钟,给课堂适度加点“调味品”,就能驱走沉闷的气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

正确运用语言“包袱”,还可起到调解学生心理情绪及思维状态的作用,可以帮助教师化解课堂上意想不到的尴尬,使学生保持或重回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有一位同学用方言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一听就愣了,有的甚至笑出声来,课堂气氛顿时僵住了。我马上说了一句:“今天上课不说话,说话就说普通话。”这是套用了一句广告词,这位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赶紧改用普通话。这句幽默的语言,并没有批评学生的意思,却巧妙地使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消除了尴尬,更及时地调整了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状态。

当然,语言包袱不可滥用,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并且包袱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托,适时适量地融于教学环节中。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精华的提炼,是一名教师学识、风度和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语言中的“撒手锏”。

3.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音调多变化

讲求课堂语言发音腔调丰富性,或抑扬顿挫,或铿锵有力,灵活把握声音腔调,对学生产生震撼,受到感染,让学生的情绪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相映成趣,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郭沫若说:“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样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抑的区别。”

当然,课堂语言的音调变化多样都应与教学内容相合拍。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现场情绪的变化要求来确定语调。激昂时,可似急风骤雨,排空而过;欢快时,如莺鸣树林,轻舟荡水;加重时,似巨锤击物,铿锵有声;深沉时,又似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另外,当学生注意集中、情绪饱满时,语言速度可快些,语调可低些;当学生产生倦怠时,语言速度可慢些,语调可高些。

4.两山排闼送青来――导语总有惊人处

如果在新课伊始就一个子抓住学生的心,那就为后边的教学环节创造了条件,为整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创造出最初的最深的印象。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于漪老师在讲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用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导语:“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奏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春日感受引入到朱自清笔下的春。

5.曲终收拨当心画――精心设计结束语

清代李渔有言: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苦难遽别。结尾语言设计得完美,才能使整堂课不留什么缺憾。好的课堂结尾有如美女头上绾的一个结,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效果也就更有效,达到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在一节课结束时,要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在一节课结束时,对关键词、所学内容的主题、教学的主要目标有必要进行再次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但总的来说,要运用精彩的结语把整节课推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形成绝唱,给学生以期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最后的灿烂的一笔。

语言是教师的生命。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这样,教师会在备好语言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学生也会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

上一篇:舍与得: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实现“五个突破”,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