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中庸 道法天成

时间:2022-04-18 09:49:22

“中庸之道亦可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庸者,天下之定理”。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依循此道。当代著名书画家李金山老师亦是如此,他谈中国水墨,论西方油画,道中庸之髓,悟返璞归真。言语幽默风趣,谦逊豁达,从内到外无不透露出至诚、至真、至善的品性。

近日,记者有幸拜访了李金山老师。李老师的工作室位于北京崇学山庄,山庄内古朴典雅,画栋雕梁,竹木青翠,曲径通幽,无限画意尽在其中。走进李老师的工作室,墨池飘香,古风扑面,宽大的几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古香古色的陈设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透过朝南的两扇宽大的落地玻璃窗放眼望去,颐和园万寿山的青葱世界尽收眼底。

心之至诚

《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李金山出生在豫西伏牛山区,那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穷山沟,贫瘠的土地,矮陋的农舍,还有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年少时的李金山,虽然热爱家乡,但更希望能走出大山,拥有更广阔的天地。而如今,李金山无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时代人物》:从您的国画和书法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主要源于哪些因素?

李金山:我生于贫穷,长于患难,童年生活艰辛而又难忘。在落后的穷山沟里,我们家却是少有的书香门第。二战时期,父亲是一名中国抗战部队文职军官,参加过平型关、娘子关战役,曾随抗日名将杜聿明、戴安澜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保卫滇缅公路,抗击日寇于国门之外。他是个旧文人,精古文、通书法、尚中庸,家里有不少藏书,记得父亲给我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就是一套旧版的《古文观止》。

《时代人物》:那是不是您父亲对您的艺术之路影响很大?

李金山:是的,父亲教育子女非常严格,练字、习画、学古文样样都不能少。每天放学后,小伙伴都在玩耍、嬉闹,而我却只能练字、习画。在我的一幅竹画中,我曾这样写道:“我笔下之竹多枝而少叶,何耶?儿时严父常备一刑具在手,我读书练字习画时以督之,稍一走神或久习未果,每使以家法甚灵。余观此法宝,乃折山间野篁去叶留枝,或末叶新梢,打我肌肤,奇痛,然不动筋骨也。”从懂事起,父亲就给我讲中庸之道,传授天人合一之理,从“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讲起,最终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间种种足够我用一生去探索。严父的教诲为我打下了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这为我以后的书画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艺之至博

《管子・形势解》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李金山老师的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从山水到花鸟,从书法到诗文均不同凡响。其艺术之路也卓尔不群、学无定法,终能达到贤者天人合一的境界。

《时代人物》:我们知道您的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从山水到花鸟,从书法到诗文均不同凡响,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架构?

李金山:中国画大体可分为山水画与花鸟画,从题材上讲,花鸟画是山水画特定领域的局部放大,对于丰富绘画语言和技法来说,二者正好可以互补。我画花鸟画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绘画表现能力,技法只有从细微处着眼,作品才能够大处大气雄浑,小处细致入微。

艺术家创作就像是盖房子,如果只是简简单单搭个茅草屋,大风一吹就倒了,要建摩天大楼,就要扎好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经得起风雨。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不光在于书法和绘画本身,还要有其他因素的滋养和支撑,人本理念、社会责任感、诗词文赋、篆刻以及敏捷的思维体系和深刻的洞察能力,都可以影响作品品味的高低。一幅完整的好画就是这些内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创作者博采多识,集渊博学识于一身。

我的画从来都是题自己的诗文,往往我在作画的时候,诗文就已经出来了,画毕则题于其上,盖上印章,这才算完整的作品。总之,中国书画是生长于华夏文明丰厚土地上的一朵鲜艳的奇葩,书内书外,互为一体,画内画外,内外兼修,只有这样,才能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从古至今,那些书画艺术大家,都是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样样精通,不说远的,齐白石先生、启功先生、李可染先生等都是如此,他们不仅是书画艺术大家,更是内外兼修的国学大师。

情之至真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本真”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创作都贵在真切。李金山老师正是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其作品趋向回归自然,回归原本,也蕴含着“致中和”的道理。

《时代人物》:近几年,您以玉米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可谓独步画坛、独辟蹊径,请您谈一下为什么要以玉米作为创作主体?

李金山:其实,从古到今画玉米的人也还是有的,只不过他们大都以玉米作为背景和陪衬,而我把玉米放在和梅兰竹菊等同样的位置,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并且不断加以升华提炼。力求把玉米形成中国画题材的一个完美图式,这的确是从我这里开始的。实践和先贤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你认为美的事物,你都可以拿来入画。

《时代人物》:那您对玉米有没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李金山:玉米,其质晶莹剔透如玉之润泽,其色黄灿似金之耀目,象征了丰收的喜悦,也标志着来年的祈盼。说起来,我的玉米情结也是源自最原始的“真”,小时候山区贫穷,每当青黄不接时,玉米就成了乡亲们的救命粮。我们家断粮断炊也时有发生,等家里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完的时候,母亲就会眼含热泪,从房檐下摘下几个预留来年当种子的玉米棒子,炒熟让我果腹,而大人只能挨饿。这件事情我终生难忘,每每想起,心中还隐隐作痛。从那时起,玉米就在我心中埋下了灵性的种子。

《时代人物》:您的玉米画和您追求的中庸之道有没有关联?您还会继续画玉米吗?

李金山:我的玉米画实际上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其中玉米苞采用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语言和造型语汇,并融入书法的用笔,而玉米粒就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特色,这样粒粒可辨,形色俱佳。把西方的绘画语言巧妙地融入到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体系中来,不媚洋,致中和,升华提炼,为我所用。再则,中庸之道讲求天人合一,创作玉米画,追求一种自然天成,回归自然,回归原本的生活状态,用艺术体现致中和的道理。通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我的玉米画深受广大爱好者所喜爱,我不但会继续画下去,还要进一步研究,将绘画语言与技巧集中统一到中国画大的语言体系当中。我还会透过玉米关注人们更多的生活,深入表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繁荣昌盛的主题。

《时代人物》:我们知道您的山水 画已是中外闻名了,特别是在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上更是有独到之处,然而据相关报道,您笔下的北方民居在画界也是声名远播,从您很多民居题材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您有意将民居画从您的山水画中单列出来,这是为什么?

李金山:是的,你说的很对,我这些年确实是这样做的。要将民居从山水画中单列出来,源自我从小到大的生活记忆。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区农村,整天跟山间野卉、藤萝山果为伍,与瓜棚豆架、柴堆秸垛为伴,大山深处的一草一木,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我们世世代代遮风挡雨的古老的房子,或茅棚木构,或土夯石砌,或依山而建,或桥搭水榭,古拙中透着无限的自然造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标榜着不屈不挠的民俗民风。它们是一种文化,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时代群雕。

然而,随着建设的步伐,随着机器的轰鸣,这些文化将不复存在。我要记录下他们的轨迹,十多年来,我的足迹遍布我国北方地区,收集整理了大量民居资料,积累了大量的写生速写资料,使我的北方民居系列逐渐从我的山水画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和山水画并列的绘画主题,也使我所有的中国画作品始终贯穿着对生活的真情流露和自然天成。

人之至善

《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李金山老师不仅为世人奉献出美好的作品,更难的是他还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这种至善的品性也让他自己在艺术之外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位置。

《时代人物》:您认为画家作画是为了什么?画家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

李金山: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思考的问题,画家作画不能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更多的是要通过绘画来实现一种社会责任。我们被别人称为画家,一方面,我们的画要能体现当今画坛前进的方向,要把先贤流传下来的,真正能体现中华民族文明的东西传承下去,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起到“天地之化育”,益于社会,益于百姓。中庸之道中也讲到君子的社会责任,用在画家身上就是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老祖先为我们保存了这么多优秀的种子,我们要发扬光大,尽本分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作为画的创造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提高老百姓审美的责任,让艺术来源生活而又真正地走向生活,我经常向朋友们提到我的画要让农村老太太也能看懂。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乡村人也是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如果能让我的画走进他们的生活,那就太好了,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一个方向。

《时代人物》:据报道,您将自己许多得意之作捐献出来,支持我国的紧急救援事业、文物保护事业、希望工程、黄河文化传播工程等,这是不是也是您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呢?

李金山:这件事情,我只是想做就做了,我认为应该做就做了。作画与做人有相近的道理,我的山水画创作理念首先应是中国的,也就是说从作品的图式、总体笔墨语言、意境、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要遵循着传统中国画的基本体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丰富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作为中国人,我们就一定要爱国,要注重民族精神。艺术领域虽然具有它的相对独立性,但绝不是与国家、社会相脱离的。画家也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平常人,然后才是一个画家。每个人,无论他是谁,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都应该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把我的作品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在艺术之外,我也明确了自己的位置。

后记:学识渊博,谈吐谦逊,胸怀坦荡,亦师亦友,这是采访结束后记者对李金山老师最直观的感觉。祝愿李金山老师的艺术之路像玉米一样,金光灿灿!

上一篇:从文人画走进现代中国 下一篇:关于厦门市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