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求中之方

时间:2022-10-10 08:47:38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过去常说“中庸之道”是庸俗的处世哲学,这是对“中庸之道”的曲解。在我们倡导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中庸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庸其词与《中庸》其书

1.中庸其词

《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从字面意思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德性,是最顶级的了。在孔子看来,中庸可以说是德性中的真理。

我们分析一下中庸这个词的含义。“中”可以读一声,可以读四声。读一声,指中间,与两端相对应。读四声,它有个指向、到达的意思,比如中奖、正中靶心。再比如济宁、河南一带的方言,这个事中不中?这里中指的是可不可以,行不行?其实这三个含义有相通的地方,都有个中间,正合适的意思。用物理的角度讲,这叫“重心”,抽象一下就是“质点”。突出了本质,不过分,也没有不及。“庸”我们一般说庸俗、平庸,这里可以看做普通人、俗世的意思。结合起来看,“中庸”就可以理解为让自己的行为在俗世中恰如其分。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君子的地位高于普通百姓,他在世俗社会中和而不同,保持着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君子喻于义。这样可以达到中庸。小人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小人喻于利,在争名逐利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事事符合社会规则,所以说小人反中庸。另一方面,庸字古通用。一般的文本都用这个解释,因为《中庸》书中有执两用中一说。这时中庸的意思就是“以中为用”,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中的特点。方言中,这个人中用、不中用,可以看做中庸这个词的含义延伸。

2.《中庸》其书

我们说中庸思想影响这么大,就不得不说《中庸》其书的作用。相传《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一方面他仍然肯定中的方法意义,把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看做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把作为价值理念的中赋予本体论的意义,并由此构造了一个源于天道、达于人道,“诚致中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中庸》表达的思想较孔子的原意更为丰富。

在学习四书时,古人曾经排过一个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在四书中是最深的一本,所以最后学。

二、《中庸》的主要思想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庸》的基础理论。天,是指大自然;人,是指人类。天人合一,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书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揭示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天――性――道――教的逻辑关系为《中庸》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知行合一)。

2.诚致中和

“诚”,是《中庸》的核心词汇之一。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强调了以诚为本的重要性。意思是说由秉性真诚而明白了天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作教化。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说的是至诚的途径。意思是说对于“诚”,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有的人是经过磨练之后才知之;有的人自觉去做,有的人是受利益驱使而去做,有的人则被逼无奈才去做。尽管明白的时间有早晚、行为的动机有差别,但只要去践行了,都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 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了。所以,“致中和”是“诚明”在现实中的表现。

总之,中庸之道就是追求人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环境与天理的要求,适度、合理、到位、不过分。

3.三达德说

“三达德”的思想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后来子思在《中庸》中与“五达道”、“九经”一起加以系统阐述。这里的“达”是指通达,“三达德”就是三种通行不变的道德。“三达德”的内容就是“知(智)、仁、勇”。

《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为什么?因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怎样才能做到“知、仁、勇”?《中庸》解释:“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就是说,喜欢学习,认真研究学问,离有智慧就不远了;能够身体力行,积极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就近于有勇气了。当然,“知、仁、勇”三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知而不仁,或有仁而不勇,都不足以为德。

三达德说阐明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和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品德及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品德。

从以上可以看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而达到人天合一的理论方法,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从而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理想境界。

三、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1.恪守中道 坚持原则

许多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庸俗的处世哲学,是一种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这是对中庸之道的曲解。实际上中庸之道讲究的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极端中寻求平衡,并不是无原则的折中。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首先在于考察事物对立的双方的连接点来确定,以求双方在最高层次上的平衡。如孔子认识到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然而怎么来解决贫富之间的矛盾呢?他既不是简单地站在求富的立场,也不是简单地设法除贫,而是提出了一个“义”字,用“义”作为调整贫富矛盾的一个标准,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双方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其次,避免“过”与“不及”。“过”与“不及”是事物趋于极端的表现,必须通过“执中”来维持事物的平衡。

再次,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性。如孔子主张进谏,但认为不必强谏,谏而不听,臣应适可而止或退以洁身。他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2.好学进取 知行合一

在《中庸》书中,无论针对个人修养还是针对国家政治,都强调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孔子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大多数人不是天才,也没笨到无药可医,所以都是学而知之的中人。“知者不惑”,而“好学近乎知”。就是说不懂就得学,只有好学善学才能明事理有智慧。如何学习?《中庸》阐述了做学问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四点说的是知,最后一点是强调行。就是说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勇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特别是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有勇气,只要是真善美就要坚持下去。

3.慎独自修,以德立人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慎独自修就是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7-19

上一篇:同业存单发行情况及大额存单发展趋势 下一篇:BAT卖房房价还得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