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p 误入歧途的超前早期教育

时间:2022-04-18 08:10:01

Stop 误入歧途的超前早期教育

1、 思思的爸爸妈妈发现她最近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爱笑了,还常常半夜惊醒,醒后一头一身的汗,全家人为此急坏了,她这是怎么了?。

2、 医学证明:经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其远期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

3、 专家说:社会上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

4、 幼儿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让家中唯一的宝贝长大后能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甚至能赚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国人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正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前一时期在一些文化商人和媒体的联手操作下,“小作家”、“小神童”等神话不断涌现,培养“天才儿童”的“革命性”学习方法也频繁地见诸于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哈佛女孩刘亦婷》所受到的全国范围的追捧就是最好的明证。这铺天盖地的宣教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标准,继续加强父母们对早期教育的误解――把孩子培养成智商130以上的小神童,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保证好成绩,特长爱好多多益善等成为年轻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心态。

超前早期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朋友的女儿思思今年6岁,聪明又可爱。但是,爸爸妈妈发现她最近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爱笑了,还常常半夜惊醒,醒后一头一身的汗,全家人为此急坏了。带她去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医生介绍说:压力过大会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呆滞、紧张和焦虑。思思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她能够多学些东西,给她报了绘画班、钢琴班等很多特长班,别的孩子学的,她一项也没落下,一个6岁的孩子同时兼顾这么多种类、又这么大量的学习任务,当然力不从心了。在爸爸妈妈期许的目光下,越是希望做得完美,讨大人的喜欢,越是不如意,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失常。医生说若不及时纠正,会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朋友现在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后悔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给她压力了,她愿意学什么就让她学什么,她快乐就好。

林林3岁起在幼儿园就开始识字了,两年过去,现在已经认识1800多个汉字并可以独立阅读了,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一有客人来,就让林林“表演”认字、读书。慢慢地林林与邻居小朋友玩耍时变得既傲慢、又不讲道理,常常以“神童”自居,以自我为中心,指挥别人干这干那,在家也不太听爸爸妈妈的话了,批评他时还学会了顶嘴。林林的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认字多并不表示他就是神童,在重视他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的品质教育。

6岁半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的窦蔻,称其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但过早的成名、成人化思维使这个孩子的性格已经有点扭曲――自视甚高,对谁都严加防范,不信任。记者采访他时提问题,他从不正面回答,总是反问记者。尽管年纪很小,由于早熟,他没法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这对他与人正常的交往、沟通、合作是非常不利的。孩子过早出名会变得很浮躁,自以为了不起,不思进取,藐视、防范甚至敌视周围的人,如不及时纠正,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人物。

在采访中,一位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诉说孩子的变化:“我们的孩子自从报了奥数班后,虽然比以前运算得快一些,但我也发现他错得也比以前多了一些,并且还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想改都改不过来。” 另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自从上了“英才班”后,认字多、运算快、会英语、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聪明”,但是却变得胆小、自私,一遇到挫折就默默流泪。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李老师说:“孩子学前学过写字,会带来很多困扰――最常见的是儿童执笔姿势与写字笔顺的错误,这使得老师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纠正;另外,老师教的生字,孩子已经会写了,引不起学习兴趣,于是捣蛋,不守秩序,影响他人,养成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

有些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打下一个好的学习基础,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等。更有幼儿园在大班就开始教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它迫使儿童背起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让人震惊的是,在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告诉记者,自己“愿意变成小狗、小猫,这样就可以不写字、不背诗了!”――面对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毫无乐趣的童年生活,竟然有孩子在他们天真烂漫的年龄,产生了如此悲观厌世的情绪和想法!

医学实验证明:超前早期教育之过失

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欣赏音乐, 1岁学数数、外语,1岁半背唐诗、儿歌,接着开始上各种各样的“班”……这样一个安排应该说是时下很多父母为孩子制订的一份成长计划。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份“完美”成长计划竟然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天津市儿童医院对近万名就诊儿童的调查显示,因父母早期教育不当,大约有26%和15%的孩子分别有多动障碍和注意力障碍。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者从一对双胞胎婴儿中挑出其中一个,训练他学爬楼梯。结果发现,他也不过就是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体能,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实验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到了不同的年龄段自然就会获得不同的技能,不应过度强调技能,很多的技能其实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的父母,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医学证明,孩子该爬的时候不爬而练习走路,其长大后的协调功能比会爬的孩子差得多。

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室对60名3~4岁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接受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灌输知识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之间的竞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父母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萌生,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组等单位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发现率为15.6%。其中,有8.75%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问题。而早期家庭教育失误常常加剧孩子能力不均衡发展,使孩子从爱学变为厌学。不良的教育环境、缺少适当的教育机会、富有刺激性的食物、过高的教材要求、父母的过度溺爱都是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失衡的重要原由。此外,独生子女们缺少伙伴,单调的生活妨碍了孩子在语言、动作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

专家谈:超前早期教育的危害

在不久前召开的“儿童早期发展与参与”研讨会上,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在我看来,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家庭教育不是说不教育,应该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乐趣而学习,而不要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学习。

赵忠心同时认为“哈佛女孩”刘宜婷的培养方法仅属个案不可复制。

家庭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

早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有些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多认字、多做题:1岁认1000个字、3岁认3000个字,加减乘除都会算。不但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父母不仅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还以为这就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实际上,真正的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现在,年轻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许多家庭却对早期教育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当。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技能培养,所以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参加多种技能的学习班,这种用高年龄段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低年龄段的孩子的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

幼儿不是不需要学习的,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玩”幼儿教育教专家指出: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玩”字。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爸爸妈妈们,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让他们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汇聚知识河流的大海洋。这样的早期教育效果好,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又不需要花很多的钱。父母们又何乐不为呢?!

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现旅居美国的陈宁,与笔者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借鉴西方教育观念,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玩。她除了跟一双女儿一起做游戏、搭积木、玩拼图外,还变着花样陪孩子一起玩。在院子里种花养草,在树上给小鸟架个小房子等着鸟儿来坐窝,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小动物;带孩子游泳、溜冰、滑雪、旅游,以引起女儿玩的兴趣,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流,把她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女儿在玩中学习、成长。

早期教育是智育与德育并重孩子在4岁之前就能掌握一生中50%的行为能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为全面。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拥有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感知刺激丰富、充满温暖爱心的家庭环境中。一般来说,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而且,6岁以前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早期教育除正常的智力开发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父母大可顺应孩子这一心态,多鼓励孩子尝试,让他自己去体会、感受,在尝试中产生自信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家长不要急于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应该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和恰当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深知,大多数父母、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不明白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弊端,但是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他们总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掉啊!

家长们的这种顾虑不无道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竞争愈来愈激烈,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能不考虑。我们希望年轻的父母们能够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用眼前利益牺牲孩子的长远利益:因为一个处于被支配状态中的孩子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都是被动的,不可能持久,父母在孩子幼小时所进行的超负荷强化教育不是永久性的,即使能让孩子在初期超过别人,但当大家都起步后这种优势很快就消失了。尽管现在各行各业都强调文凭,但文凭只有在第一次就业、求职时有用,用人单位最后还是要看你个人的综合实力。

古人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既读好那本 “有字的书”,也学好这本 “无字的书”。

上一篇:餐桌上的精细化管理“三部曲” 下一篇:将阅读意识渗透到幼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