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普外科口感染分析

时间:2022-04-18 07:09:14

37例普外科口感染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本院2010年度普外科213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37例,感染率为6.25%。结论 高龄、引流管放置、营养不良、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循环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关键词】

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

作者单位:132316磐石市吉昌卫生院(于海涛);磐石市医院普外科(柳清文)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滥用,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70年代开始进行的国际性医院感染调查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明显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增加医疗纠纷,现就本院2010年度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普外科共213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检出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6.25%。其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分布为32~99岁,其中65岁24例,占65%。急症手术15例,占41%。手术时间2 h共23例,占62%。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6 d共16例,占43%。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21例,占57%。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21例,占57%,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老慢支及呼衰5例、脑梗死及中风3例。无一例患者于术前接受抗生素治疗。2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术前营养支持仅5例,占14%。 感染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感染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略),细菌培养共20例,占54%。培养阳性率为80%,共16例。其中G+菌8株,G-菌16株。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略)。术中置引流管28例,占76%。二类切口手术28例,占76%。三类切口手术9例,占24%。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10 d不等。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甲硝唑。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3 讨论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加上手术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2]。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3]。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预防性引流要慎重,能不用则不用。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4]。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5]。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采取密闭式引流。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6]。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滥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7]。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8]。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有报道认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种族、原发病严重程度和免疫功能等;二是医源性因素如住院天数、科别、医疗操作和治疗等[9]。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 考 文 献

[1] 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 张喜平,李宗芳,程琪辉,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 22(2):182-183.

[3] 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

[4] 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临床外科杂志,2000,3(6):327.

[5] 童尔昌,顾美仪,王宇.等.外科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25.

[6] 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医药产业资讯,2005,9(2):1011.

[7] 史安海.重视抗生素在外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腹部外科,2000,13:131.

[8]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生素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

[9] FreemanJ, McGowan JE. Differential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m J Med,1981, 70(4): 915-918.

上一篇:改良CHOPE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 下一篇:45例金属烤瓷冠修复失败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