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府,青春复旦

时间:2022-04-18 01:16:13

百年学府,青春复旦

2005年5月27日是复旦校庆日,一百周年的校庆日。尽管100年前,复旦公学创建是在9月份,但到后来就一直以5月27日作为校庆日,在复旦这么多年也是以这天作为复旦的节日的。

而复旦尽管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还是被别人认为小资情调,因为在上海,复旦学生身上也难免沾上几分洋气,复旦的学生有些像复旦的校门,谈不上气派,但是每次在照片上看上去,总有一种时髦的味道。也许复旦在国内的大学的论文评选中会永远在第一阵营里,但是从来不会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因为复旦的精华不在这里。

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这句话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于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的气质。

但是,这不能否定说复旦学生小资情调了就不优秀,而且,复旦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优秀是独特的。

1973年出生的陈天桥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传奇人物,以上海市惟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从复旦大学提前一年毕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游戏王国,在百富榜中,他不仅是财富升级最快的一位,也是最为年轻的一位。

郭广昌更是在复旦变成了个大赢家,和他一起创业的有复旦才子梁信军、汪群斌、范 伟。同时事业、家庭两得意,在复旦抱得美人归,妻子王津元在上海电视台担任主播,同样是复旦才女,二人的罗曼史在复旦被传为佳话。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于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

王长田在回忆复旦时说我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大学度过的。

两年前,北大学子陆步轩卖肉的消息曾广受人们议论,除了对于时势弄人的感慨外,最多的就是对于一个名校学生堕为贩夫走卒的惋惜。而今有复旦学子回乡卖鸡蛋,带给我们的是就业理念上的全新思考,使我们看到了青年就业的崭新道路。

李宝琛:高寿106岁学子看望100岁母校

李宝琛是复旦大学健在学生中年纪最长的毕业生,今年已高寿106岁。母校百年校庆前夕,李宝琛捐出了自己当年的毕业文凭,并挥笔题诗:“木铎声声一百年,光华日月誉于前。圣域贤关两相艳,辈出人才着着先。”

在80年后的今天,他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年的考试包括国文和英文两项。”国文科的前身是“国文部”,只提供公共教学,并不单独招生。1925年,随着国文科成立,李宝琛成了该系的首届学生。文艺系中与他同期毕业的,只有2人――夏征农和赵宋庆。在大学里,李宝琛才智出众:上海市“拒毒演讲比赛”第一名;2次全校国语演讲赛头名――至今他仍然对此津津乐道。他喜欢听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课,自称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并以此为荣。

1930年,李宝琛受陈望道之邀,出任复旦实验中学(原名复旦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学校中学部)主任。在教学中,他主张“四不主义”,即不烟、不酒、不赌、不舞。他曾为“实中”题词:“立己达人,与学生共勉。”

从复旦毕业70多年,李宝琛一直关注着母校。“朝气、正气、才气、志气、骨气……”,他用这“五气”鼓励复旦人奋发向上。母校也未曾将他忘记,1998年,前校长杨福家题词相赠:“百岁老人、情系母校,精神过人、寿比南山。”

几年前,李宝琛不慎摔了一跤,从此出门须坐在轮椅上。但如今,他仍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想着“参加母校的百年庆典”……

另外,还有百岁的蔡尚思,这位中国著名思想文化史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最年长的教授,再创了百年复旦的学者长寿纪录,也打破了复旦人文学者发表论著历时最长的纪录――97岁。以其“耄耋如青春”的生命百年,见证复旦的风云,融入复旦的百年。

王长田:复旦是我最美的记忆

王长田创办的光线传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企业,旗下拥有十多个强势节目、二百多名员工,2003年广告收入超过2.5亿元,播出范围覆盖全国300多家电视台。这一年,王长田39岁,他说:“我的梦想不止于此。”

1988年,王长田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那时他不是最好的学生;1990年,他进入《中华工商时报》,三年后升任市场新闻部副主任,那时他可能是升得最快的记者;1995 年,他在北京电视台策划推出《北京特快》,并使其发展为当时国内最优秀的新闻栏目。

回忆在复旦的日子,王长田说我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复旦度过的.

王长田复旦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也就是1984一1985年,那是复旦非常好的一段时期,学习气氛浓厚,天天晚上都有讲座,选修课达五十多门。那时他们最大的遗憾就是一个晚上只能听一个讲座,上一两门课。

在王长田看来,复旦好像出不了叱咤风云的人才,它出的人,精细、敬业,是职业型的人才,最适合做白领、职业经理之类。而且复旦的学习生活特具小资情调,并且延续到以后。从复旦出来的人都能把生活安排得很好,注意礼貌、细节。

王长田对复旦是满怀感激之情的,他刚上学时得了肺结核,校方并没有让他退学,而让他留在上海治病。否则现在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个传媒界的大鳄了,病好了之后他在复旦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当书画协会会长,写诗(当时写诗是被人当英雄来崇拜的)。当时的状态,很单纯,也很投入,现在看来,可以这么说,王长田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大学度过的。

唐莉:围棋美女复旦涂金求美貌与智能并存

当今棋坛,属有“中国棋坛首席”之称的重庆妹子唐莉这样的美女棋手人气最高,如今,唐莉早就在复旦大学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涯, 唐莉在复旦大学学的就是广播电视新闻,她的目标是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

每天上午上完课后,穿过树影斑驳的林荫道就是学校的食堂,用完午餐小憩片刻,下午接着上课。华灯初上,夹着一大摞学习资料在阅览室的角落找一个位置,日子就这么淡淡过去。围棋美女唐莉已习惯了“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

“现在这样的生活真是很充实。”唐莉没有后悔来复旦读书。而在见多识广的复旦新闻学院的同学眼中,唐莉去掉了名人的“光环”还原为他们中间普通的一名学生,“我相信自已能够完成好学业的。”唐莉说。据说在复旦的体育特招生中,也有学习基础太差读了四年书后最后没有毕业的。而唐莉根本不用担心,当初学围棋时,唐莉坚持半天读书、半天学棋,她是一直坚持读完全日制的中、小学的,因此丝毫没有落下学业。“我想这四年中,我肯定会以学业第一,否则的话,来复旦就没有意义了。”

唐当初选择上海复旦大学就是看中了这里有专门的围棋学院,对围棋很重视,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唐莉也不想完全放弃围棋,“国内各地有许多棋手来复旦读书,女棋手中就有浙江的董勤、河南的王蕊。段位最高的是来自西安的郭北雅四段,有时间的话,等我安定下来,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会去找这些学兄、学姐们切磋棋艺的。”在国内赛事中,唐莉也常遇到这些棋手,而在大学校园"故人相见",肯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情绪。复旦围棋学院对唐莉非常重视,毕竟她是目前来复旦读书知名度最高的棋手。

大学的生活是寂寞的,不过唐莉说:“这就是大学学生的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

闾丘露薇:“战地玫瑰”出身复旦

被别人称之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取得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硕士学位,加入凤凰卫视后,闾丘露薇曾三次进入阿富汗,是进入阿富汗的第一位华人女记者,同时也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她所表现出的职业意识和献身精神,让全球华人领略了“战地玫瑰”的风采。

这位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也成为母校的骄傲。

“她是个非常典型的上海女孩,如果不是后来去了南方,去了香港,也许现在的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上海女白领。”闾丘露薇的大学同学,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88级的吴志超先生这样描述他印象中的闾丘露薇。

吴志超回忆说:“那时我们班上海女生并不多,她从小在上海长大,是很典型的上海女孩子,所以显得很突出。像许多上海女生一样,她那时很爱时髦,也很活跃,和其他系的同学交往很多。”吴志超笑着说:“闾丘露薇当时还是我们班的(共青团)团干部,曾经来动员我入团。”

敢于在炮火硝烟中进入巴格达,闾丘是不是一直就这么大胆?闾丘露薇的同学都对此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同学徐沪生回忆说:“也许是因为职业的原因吧,当时并没有看出她有特别的勇敢和胆量。”

在闾丘露薇回母校时,复旦大学举行“战地玫瑰母校行――闾丘露薇校友报告会”,千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在热烈的掌声中闾丘露薇从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手中接过“校长奖”奖牌。

据介绍,复旦“校长奖”是复旦为了鼓励自强不息,树立社会责任,褒奖红烛精神,支持创新求变,引导勇攀高峰而设立的,受奖者包括学界泰斗、莘莘学子、教职员工等。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昨天郑重表示,把“校长奖”颁发给闾丘露薇是经过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的。闾丘露薇还创下了三个“一”:她是复旦第一次颁发该奖项的获得者;她又是首批获得该奖项的20人中,第一个拿到荣誉证书的人;她还是20位获奖者中惟一的复旦校友。

复旦跟人大并称中国新闻行业的双子星座,其中国内很多报社的社长或主编都出身复旦新闻系,在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王安忆:走马上任复旦任教

上海市作协主席、小说《长恨歌》的作者王安忆将调至复旦大学。复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告诉记者,确有此事,而王安忆非常高兴地宣布,从下个学期起,她将正式在复旦开课,科目为现代文学。已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的王安忆表示,上海作协主席本身的工作不多,而她本人非常喜欢校园和教书,但王安忆同时表示,她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创作。

王安忆已经到作家协会办理了调出手续,将关系转到复旦大学。但作协同时表示,王安忆任教复旦之后,会继续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一职。

王安忆曾于1994年到复旦大学讲过一学期的课。余秋雨、高晓声等人都曾在复旦大学任兼职教授。作家讲课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新鲜,但对于王安忆本人是很新鲜的。而当时记者问及她是否是兼职教授,她反复强调说,只是讲课而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从未读过大学,大学对自己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想进大学可以做学生,也可以做老师,她希望通过讲课对自己的小说创作有个再思考的过程,同时寻找一种压力做总结和归纳。

王安忆在复旦大学讲小说写作。她很担心这门选修课不会很受欢迎,也许头两节课可能有学生,新鲜劲儿过去,以后人就少了。王安忆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工作,内容充实。她讲写作很少甚至不谈自己,而是用名著来说明、分析理论。尽管备课很有压力,但当走上讲台,王安忆感觉很兴奋,学生们纪律很好,不只中文系,其他系的学生也过来旁听。教师节的时候,王安忆收到签了全班同学名字的贺卡,使她深受感动。

到复旦大学任课,王安忆说,我的出发点很清楚,一是想有课堂生活经验,二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归纳整理。一学期的课结束,她将这些课的内容整理出来,出版了《心灵世界》。

顾澄勇:卖鸡蛋的复旦学子

最近,上海南汇区农委正在为一个叫顾澄勇的年轻人申报"中国农民十大杰出青年"。 虽然是否入选还不一定,但是得到这样的机会本身已经证明了他当初从复旦毕业选择回乡卖鸡蛋是正确的,这让他多多少少感到欣慰。

当年决定回乡卖鸡蛋,顾澄勇也一度十分犹豫。他说:“你知道,像复旦这种名校,又是计算机专业的,想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很容易的。”但是,面试了几家软件公司的小顾越来越发现,自己对在计算机行业里的发展欠缺某种热情,而对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农村,却有着深深的感情。

基于这样的考虑,23岁的顾澄勇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回乡、养鸡、卖蛋。

得知顾澄勇的决定,一向支持他的父亲和女友都有些犹豫,家中的亲戚朋友更是议论纷纷,同学也觉得他傻:“随便找个工作,也比卖鸡蛋体面呀!”

年轻的顾澄勇反倒坚定了决心,他告诉母亲,自己和父亲虽然同样是卖鸡蛋,但他不仅仅靠母鸡,更靠科技,会走出不一样的路来。

2002年年底,凭着大学四年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对鸡蛋的初步了解,他开始了在农企里的第一步:开发一个鸡蛋质量查询系统。为此,他还求助于精通计算机的大学同学和朋友,通过半年的探讨、实验,终于研制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这在上海所有农产品中属于首家。

从此,“阿强”鸡蛋的包装盒中多了一张薄薄的卡片,提醒消费者可以根据卡片上标明的查询号码和生产日期,到上海农业网上查询。而消费者放心的结果,直接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增长,有了身份证的鸡蛋销量大增,仅2003年7月到年底的半年时间,“阿强”鸡蛋的销量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倍。

上一篇:丁佐宏:小木匠的大智慧 下一篇: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