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讲故事”创设情境

时间:2022-04-17 04:23:28

用“讲故事”创设情境

讲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如果课堂教学的运行过程,有“讲故事”一般的连续性,你以为如何?

至少,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会如磁石吸铁一般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若干年前,我与三泉路小学杨莉老师在准备《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二年级《鞋子的学问・鞋底的秘密》公开教学时,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的教学内容:小兔菲菲放在门外的雨伞不见了,现场留下了鞋印;黑猫警长收集鞋印,比对分析,排除图案不同的鞋印,辨别花纹相似的鞋印,分析轮廓、尺码的细微差异,逐渐锁定目标;最后,咚咚咚,响起敲门声,小兔灰灰送来了雨伞,原来是小兔灰灰急着出门正好下雨,没有打招呼就拿走了雨伞。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别说是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认识“鞋底秘密”的过程中,连听课的老师也被“故事”吸引而边听课边分析。尤其被听课老师们称道的是,“故事”的结局还有一些峰回路转、出人意料的“正面”效果,避免了司空见惯的“鞋印”“坏事”“破案”的负面影响,给了一些“借东西要征得同意”的行为提示。几年来,说到《鞋底的秘密》时,听过课的老师们,常常会提起这一“讲故事”的教学设计。

一般地,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讲故事”归为“创设情境”。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人们已经有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各有特点的“创设情境”实践,尽管我们不必对“创设情境”都提出“讲故事”的要求,但是,如果创设的情境有故事一般的吸引力,一定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积极地尝试,努力地实践,就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创设情境”的预期目标。

共康小学倪玉辉老师在执教《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二年级《生活中的塑料・辨别有毒塑料袋》公开课时,围绕“使用的塑料袋”是否有毒创设的情境,也采取了有点儿连续意义的“讲故事”串联方式:①小明要参加学校春游活动,随手拿起塑料袋装食物;②妈妈准备晚餐,带着小明去菜场买菜,菜摊提供了塑料袋;③妈妈和小明来到超市购游食品,看到五颜六色的食品包装袋。比起上述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有趣味盎然的情节、有出人意料的结局的完整“童话故事”结构方式,这一“讲故事”,虽然仅仅提供了一条串联内容的“线索”,但也使紧接着进行的“辨别塑料袋是否有毒”动作有了“连续行进”的元素,具备了吸引学生始终关注的意义,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完整”特性。

还可以写出一些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始终关注的“讲故事”例子。

也许可以这样说,“讲故事”式的“创设情境”,为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准备了前提条件,是一种在小学阶段可以建议甚至值得提倡的教学构思方式。我粗略分析,得到的比较容易实现“讲故事”教学设计的认识是:

1.教学构思:选择有连续相似动作的内容。“讲故事”比较容易出现在“有连续相似动作”的教学内容上,比如上述两个例子,对一组一组鞋印的分析,对几个塑料袋是否有毒的辨别,都是“连续相似动作”,有助于构思故事情节时的递进深入。

2.故事编排:设计与学生认知吻合的情节。所“讲”的具体“故事”内容,要联系教学载体(比如鞋印、塑料袋),要结合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要使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落实。

或问:至少到目前为止,“讲故事”还没有列为教师上课必须掌握的“动作”吧!我的想法是:多掌握一种有效的“动作”,必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上一篇:优化课堂提问之策略探寻 下一篇:小班化重在一个“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