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中的杀戮是为什么?

时间:2022-04-17 03:50:51

17岁少女周岩被陶汝坤毁容;

演员白静被丈夫周成海杀死,周成海随后自杀;

《郑州晚报》记者王冉与母亲被丈夫陈东杀死;

男人向配偶或爱慕者挥起屠刀,这是为什么?

一个看似不相干的小事可给出一些答案。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对我说,一次她去推搡妈妈,看起来只是很小的推搡,甚至妈妈都未必能体会到什么,但其实她做这个动作时,脑海里有一句可怕的话在回响――“弄死你!”

不仅如此,她还说,电影或电视剧里的一种情节总让她印象深刻乃至落泪,这种情节可以分为以下三阶段:

A恐吓B;

B被吓着,喊“杀人了”;

A觉得自己的本意被曲解了,干脆杀了B。

被曲解了什么?这位女士说,A的本意只是希望B更好地关注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但B看不到这~点,而只看到了A的恐吓,于是更想逃离A,这令A感到委屈与绝望。

亲人间的杀戮,根本原因可以套用一句大而无当的话――“恨是因爱而不能”。对于陶汝坤的行为,可用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曼在其著作《心灵的面具》一书中的话来解释:

共生关系中,两个人是“一体”的,当其中一个人不存在时,另一个将死掉。青少年的恋情通常有很强的自恋,即将恋人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当这一部分消失时,巨大而强烈的怒火会指向所爱的那个人。

陶汝坤与周岩有恋爱关系,虽然周岩有被强迫的可能性,但不管怎样,陶汝坤将周岩视为恋人。对于陶汝坤这样的少年而言,他看不到周岩是另一个人,相反他将周岩视为自身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他的存在感,是以周岩和他在一起的关系来确认的。

所以,当周岩提出与他分手时,他的存在感被破坏了,因而对周岩有了“巨大而强烈的怒火”。

是你给了我存在感,是你毁灭了我的存在感,所以我恨你,我也要让你毁灭,更不能让别人得到你,那会更严重地摧毁我的存在感……

从本质上来讲,陶汝坤的心理逻辑,与这位女士的心理逻辑,可能是一回事。并且,陶汝坤最初爱与恨的对象,和这位女士一样,也是自己的妈妈。

最初,我们都是从妈妈或主要抚育者那里获得自己存在的证明。妈妈的眼睛与神情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才照见自己的存在。如果妈妈的眼睛与神情还充满爱,那么我们就会从这面镜子中发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妈妈始终都不怎么关注自己,那存在感就难以产生;如果妈妈关注时是充满惩罚与恨意,那么自己的价值感就难以产生。

存在感与价值感难以产生,其实质是,不能内化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到自己心中。就好像是,我们得经常照镜子,仔细端详自己,而且喜爱自己,才能确切记住自己的形象。记住自己的形象,其实质是,我们将镜子里的形象内化到心中了。

更通俗的说法是,你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爱自己的人。如果有,你对两个人形式上的在一起就不是特别依赖;如果没有,那么你得时刻有一个人守在你身边,你通过看到她(他)的存在而寻找价值感。对于婴幼儿来说,这很正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病态的共生关系。

恋爱关系的断裂,之所以对我们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根本原因是,这严重打击了我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失去一个恋人,或被恋人所否定,或自己不得不否定恋人,这同时意味着我们也否定了自己,甚至是根本上否定了自己。

所以,会有杀意。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恋人有可怕的杀意,最好的选择是,承认它的存在。

那位女士说,“弄死你”的声音吓着了她,她立即自我安慰说,这只是一个念头,毕竟她只是轻轻推了妈妈一下,这没什么,她当然不会想杀掉自己的妈妈。

这样想,其实是自欺欺人,是想从意识上否认自己对妈妈的攻击性。就算意识上否认成功了,潜意识中,这种可怕的杀意还是存在,乃至累积、发酵,直至爆发。

有时候,极度的恐吓与否认攻击性结合在一起,会令事情变得恐怖而荒诞。

一位读者给我写信说,她丈夫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但他却不承认。一次冲突,他死死地掐着她的脖子,掐得她喘不过气来,还拼命摇晃她的头,对她大喊:“你明不明白,我绝对不会伤害你!!!”

她恐惧到极点,拼命挣脱后,狂逃出家,丈夫在后面穷追不合,所幸有人拦住了他,不然她真担心自己那次会死在丈夫手里。

然而,他却非常肯定地说,你理解错了,我绝对没有想伤害你,我只是想让你明白我对你的心意。

这个说法,就和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一样,他们认为自己的本意是希望亲密,而你们竟然曲解我。并且,他们都是从意识上否认了自己可怕的杀意。

更严重的是,尽管他们对别人否认了自己的杀意,甚至也会欺骗自己说没有杀意,但当愤怒越积越多时,他们会在头脑中进行杀人的预演。

一位男士说,他的妻子经常攻击他,他很不满,但为了不冲突,都是将怒火忍住,但他发现自己有时会不自觉地想象,如何可怕地攻击她,譬如将她的头按住,猛地往地上撞,甚至还想象过一刀刀地割她。

最严重的一次,他拿着刀子,独自一人到了浴室,想象着如何杀死自己。

因为恋爱的共生性质,杀死自己和杀死对方,是很容易转换的。

根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周成海是一个脾气极好的大好人,他常去的青鸟健身俱乐部销售人员完不成任务时,找周成海,“周哥”会大方地买下他们的任务量,帮他们完成任务。

对于白静与乔宇的暖昧关系,俱乐部的人都看在眼里,他们觉得周成海应有感觉,但他从未就此做过什么。

没有就此做什么,这只是表面,或者说意识层面,而内心中,潜意识中,他愤怒的火山想必正在累积。

前面提到的那位男士和我长聊后,我总结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剧本,你的人生剧本就好像是:我忍让我忍让我忍让我忍让……最后捅你一刀,或者捅我一刀。

这也像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所展示的周成海的人生剧本。

心理的一个简单规律是,你攻击我,

我必然有愤怒。

所以,我们要善待别人,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比方说有人看上去就是那么好欺负,你欺负他一百次他都不会有一点反抗。

这只是你看到的表面情形,你必须知道的是,你这样做,是在给他内在的火山制造更多的熔岩。

我现在所知道的是,特别忍让的人内心中,都有可怕的杀意。

一个人压抑愤怒,有很多原因,这可以归为一个说法――你认为愤怒是“坏”的,你意识上不接受自己有愤怒。

譬如那位女士,她喜欢自己的慷慨大方和对人友善,她难以接受自己内心中有如此多的黑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所排斥的那些内心的黑暗,是极具价值的,我们必须将它们活出来,“I’d rather be whole than be good(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好人)”。

对于那位一再对妻子忍让的男人,我强烈建议他不怕冲突,试试对妻子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声音。

他这样做了,首先他发现,这样很爽,一直以来堵在心口的东西减少了。接着他还发现,这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有帮助。以前,当她冤枉他抹黑他时,他忍让,那虽然会暂时平息事端,但却会让妻子觉得,自己对他的那些糟糕的想法是对的。现在,他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对她的冤枉和抹黑表示愤怒,结果她觉得,自己的确冤枉了他,现在她愿意相信他比自己想象得要好很多。

所以,假若周成海真是如《三联生活周刊》所写的那种好脾气,他应先表达他的愤怒,而不是等到事情到最恶劣的时候来个一次性解决。

对于周岩等女性受害者,当发现事情危急时,务必懂得,这一刻他们尽管有愤怒,但他们更深的意思还是希望亲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如此表达:我知道你的本意是如何如何,你能不能平息一下你的怒火,我们谈谈你的本意。

至于那些从未发过脾气的人,他们大发脾气时尤其危险,所以这时不对峙不嘲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上一篇:乔治.伊士曼:柯达时刻的缔造者 下一篇:前路遥遥:侗族歌队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