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若在,应笑我辈

时间:2022-10-06 05:31:55

1997年,也就是王小波去世那年,我刚刚毕业,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作为一名男青年,正和同事们一起被擦上胭脂口红站立在舞台上齐声合唱《东方之珠》。天气炎热,区礼堂里跟烤箱似的,我一边张合着嘴(因怕走调并未发声),一边观察左右同事。汗水从发际滚滚而下,胭脂及口红在油腻腻的脸庞上纵横交错,浑浊的汗滴聚集在下巴片刻,即奔流而下直入胸膛。看上去,他们(当然也包括我)像一群老妇人,而事实上,我们正是领导所谓的青年一代。据说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也正是这次活动,我认识了一位刚刚毕业于某大学社会学系在区机关当宣传干事的朋友。几次交往之后,他向我隆重推荐了王小波。先是《沉默的大多数》,然后是《青铜时代》。在我印象里这两本书都相当之厚,足以砸死某个在我当时看来连王小波都不读的人。那确实是全新而刺激的阅读经验。王小波的智慧和趣味是那么鲜明,简直跟五四青年节活动上的旗帜一样。没错,就是这样,恕我说出心底话,王小波死得其时,青年王二的形象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他怎么能以一个油滑世故臭烘烘咳巴巴的中老年人的形象盛行于世呢?

同年或者是次年,在楚尘编辑的《东方文化周刊》(这是南京当时“文化程度”相当高的媒体,只是后来被江苏电视台收购,变成娱乐刊物了。至今健在,更名为《东方》)上的纪念王小波专辑中我读到了韩东的《冷漠和势利》,这篇短文让我对王小波这种“卡夫卡式的命运”豁然开朗。既然要做一头免于进屠宰场的特立独行的猪,那就必须忍受野猪林里风餐露宿的艰辛,然后在自由中自生自灭。

紧接着,这家媒体开始大量刊发关于朱文发起的“断裂”报道文章,既有“断裂派”的,也有反向阵营的,火药味扑面而来,很香。可惜持续的时间很短,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但王小波、韩东、朱文……这些响亮的名字我是记下了,并开始系统地读他们的作品。在此之前,我读过“很多”书,除了鲁迅,没有人比他们更值得我信任了。

新世纪到来以后,网络兴起,我也开始写起了小说,偶尔也会重温一下王小波的作品。他如此崇尚个性独立,如此讲究创造性,确为中国当代作家所罕见。2004年,时任西祠胡同“王小波门下走狗联盟”斑竹的“沉默的松涛”邀我去该版当斑副。网友们对王小波的热爱确实感人,不过,我不能认同的是粉丝们这种“教主膜拜”方式。这一方式不仅仅体现于“走狗”这一名称,更在于版面内充斥着对王小波文本照搬式的模仿或变相抄袭。自由演变为专制,独立性演变为众口一词,创造性演变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黑作坊。且不说这一方式是对王小波美学精神的谋杀,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亦可谓自杀。有鉴于此,我悍然将版名更改为“集散地”。可想而知,我遭受的谩骂是空前的。最后以我离开该版他们恢复版名而告终。虽然经过反复思量,我认识到网友对我的情绪源自他们珍贵的记忆和情感(毕竟这个“走狗”像一枚印戳一下标记了他们数年的青春和热情),但在上述三点认知方面,至今我仍自以为是。

上一篇:一个配得上自己所受苦难的人 下一篇:无处安置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