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流氓”等

时间:2022-04-17 03:49:51

被误会的“流氓”

那天晚上6点多,我正在急诊值班,外面警笛响亮,11O的车停在门口,又有病人来了。

警察送来一个昏睡不醒的老头,大概60多岁,身上污秽不堪,头上还有几块瘀斑。这种情况多数是喝多了,翻到路边沟里造成的,但是这个老头身上没有一点儿酒味,似乎不是这样的。

警察向我们介绍情况:一个小时前,他们接到报警,在某公厕,有个老头耍流氓,强闯女厕所,并在众人阻止时,仍向里面走,问话不答,被一个如厕女子的老公揍了几下。警察赶到现场,发现老头昏昏欲睡,问他话,他不理不睬。警察以为是“滚刀肉”,准备带回局里进一步审问。在路上,发现老头逐渐意识不清,担心头部被打出了问题,便赶紧送来医院。

我检查病人时发现,他除了神志不清外,体温正常,血压、呼吸、心跳无异常,没有休克,没有呕吐和抽搐,双侧瞳孔正常,身上无特殊气味。由于没有家属跟随,我们无从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于是立即给他建立静脉通路,并监测心跳、呼吸、血压等,抽血查血常规、血生化和血糖等。

几分钟后,指尖血糖回报,只有O.7毫摩尔/升,为重度低血糖,立刻给予50%高糖40毫升注射,立竿见影,病人大概5分钟后神志恢复。

老头看到医生和警察,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是在哪儿?你们干什么?”

警察问他为何“耍流氓”?老头茫然地摇摇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警察们面面相觑。我反复询问他的既往病史,“耍流氓”的原因最终揭晓。此老汉是一个退休工人,去年确诊患了糖尿病,因为管不住自己,经常喝酒、吃水果,血糖控制不佳。从一个月前开始,使用一种降糖口服液,这是一种降糖效果很强的口服药物。医生嘱咐他,要在饭前服用,服用后大概半小时吃饭。

这天晚饭前,他吃了药,准备去找老哥们一起喝酒吃饭,结果朋友家没人。于是他就自己去平时常去的一家饭店。不巧的是,这家饭店当时也因故停业,他就顺着路边往前走,想随便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后来就逐渐觉得头晕……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病人是因用药不当引起了低血糖。低血糖对人的大脑损害非常大,可以引起严重的脑水肿,出现各种脑部症状,如神经症状,表现和中风很相似;精神症状,表现为打人、毁物、谵妄、性格行为改变(这个老汉就是这种情况);此外,也可引起昏迷。如果长时间不补充糖分,严重的可以死亡,或者留下严重后遗症,呈现类似植物人样的表现。

特别提醒:

血糖是糖尿病人的生命线,过高和过低都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损害。有医学专家指出,高血糖对人的损害以天为单位,低血糖则以小时为单位,耽误一个小时,低血糖对人的损害就加重一分。所以,对于口服降糖药的人来说,必须对低血糖症状有所了解,以便在出现症状的时候,及时处理。

一般在口服降糖药后,如果没有及时进食,出现全身无力、头晕,特别是身上开始出汗时,就是低血糖的表现。这时,应马上进食,若无当堂可吃的饭菜,可立即口嚼糖块或者巧克力。所以,糖尿病人应该随时携带一些糖块或巧克力在身上,以便症状出现时可立即嚼服。如果经济允许,最好备有血糖仪,这样方便及时监测血糖。

江湖泪摘自《家庭医生》

32岁女子患上“成人幼稚病” 竟然把夫妻过性生活的具体情况讲给父母听

交个水电费也觉得累

32岁的阿玲(化名)已经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像个小孩子,老觉得自己没有长大。

对于家里的事情,不愿意干,而且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干,像交水电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很累。有一次老公工作忙,让她代替去参加一个婚宴,阿玲就觉得自己无法和别人沟通,到了现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结果去了之后勉强和新郎新娘见面送了红包,婚宴还没有开始就落荒而逃。

结婚七八年了,阿玲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商量。家里明天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爸爸妈妈请示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觉得孩子是累赘

不可思议的是,除了这些小事情外,她连夫妻生活问的隐私都毫无保留地向父母请示汇报,甚至把夫妻过性生活的具体情况都要和父母讲。直到有一次,她的爸爸话语含糊地向她的老公询问,她的老公才知道,阿玲竟然和父母说这些隐私的事情。为此,老公非常恼火,连续“冷战”了一个多月,虽然后来和好了,但感情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阿玲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工作上兢兢业业,这些年来,并没有啥差错,但就是心理上感到压抑,觉得工作比较累,自己无法承担。和工作上相对应的,生活上她也感到心力交瘁,孩子出生后,她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觉得孩子对于她来说,是个累赘。

拒绝长大原来是种病

这样的劳累感觉最近一直持续,这让阿玲感到越来越痛苦。万般无奈之下,阿玲来到南京脑科医院就诊,希望心理专家能帮她走出痛苦的泥沼。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国说,阿玲这样的情况属于人格障碍,俗称为“成人幼稚病”。导致阿玲出现这样的“心病”,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办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阿玲考虑好了,长期下来,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也失去了主见。

成人幼稚病并不少见

据了解,像阿玲这样拒绝长大的例子并不少。29岁的大刚(化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但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竟然贴满了蜡笔小新、超人的贴画,就连穿衣也是“儿童化”明显。经常穿着迪斯尼的T恤。26岁的小林经常穿娃娃装、梳娃娃头,脚踩绑带的平跟鞋,背着加菲猫的卡通包,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

专家介绍,“成人幼稚病”这类心理障碍,男女都有,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与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比如,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应承担的责任,此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关系中不能得到满足和慰藉,如父亲长期在外,母亲感到孤独和空虚,与孩子结成过度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母亲需要一个永远长不大、不会离开她的孩子,孩子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角色。最后,因为错过了与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即使父母发现问题,想将孩子推出家门推向社会,往往也为时过晚。

专家说,“成人幼稚病”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说教就能改变的,应由心理专家来进行专业的长期的干预治疗,要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娜娜摘自《现代快报》

上一篇:奥运冠军食谱揭秘等 下一篇:母亲的快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