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绝亭长”探微

时间:2022-04-17 06:08:47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这是《淮阴侯列传》中开头一段的小故事――“怒绝亭长”。司马迁以这个小故事为起点替韩信立传,是给韩信其人定调。故唯有准确解读方能识得韩信,识得作者之用意。

“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中“无行”二字,教材注释为“没有好的品行”。从语言逻辑看并无问题,但是联系后文即现抵牾,不合事理。韩信领受漂母数十天饭食,对漂母言“我必有以重报也”,实乃君子谦和之口吻,后韩信果赠与漂母千金,又尽显君子守诺之风范。这哪里是“无行”,分明为“有品”。因而把“无行”定义为“没有好的品行”是不妥的。古人云“无形无状”,“无行”是“不成样子”,不成官府、世俗的标准样子,自然“不得推择为吏”。所以,此处“无行”是行为不合常规,应理解为“不守常”。作为“兵仙”,“不守常”是韩信个性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不守常”,才会做出“召辱己之少年出胯下以为楚中尉”这反常人之举,也只有“不守常”,才有无限创造性,才能可能做到用兵如神。

另有“又不能治生商贾”一句中“不能”也为一笔糊涂账。为什么“不能”?是“不屑于”吗?无食可果腹,还瞧不起经商为生,那韩信就被解读为轻狂之徒了。是能力不足吗?以韩信的头脑看,似乎不足为虑。所以可判定“不能”不是“不能为”,实为“不愿为”也。其愿为“佩剑”之事。虽忍饥挨饿,但他仍不肯屈从眼前的困难做不愿做之事,始终固守自己的目标,可见他是个“执着坚定”的人。韩信贫,无田可种,又不经商。那他平时都做什么呢?无从知道。但是想到韩信日后展现的了不起的韬略智谋,他年轻时绝不会是无所事事二流子,因为没有什么事是平地起高楼的。司马迁虽然没写,但是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也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这个故事的标题拟为“怒绝亭长”,主要取自最后一句“怒,竟绝去”。这“怒”和“竟绝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果理解为因果关系,认为是因“怒”而“绝去”就又是误读。有些教辅资料分析这个小故事后断定是表现韩信“屈辱中的自尊”,就是把它看做了因果关系而产生了偏差。实则,这“怒”只是“信亦知其意”的结果,而非“竟绝去”的原因。简单说,“怒”和“竟绝去”是并列关系,共同和“信亦知其意”构成因果关系。

因为“知其意”而“怒”,这个“怒”表达他对势利小人的厌恶,列传后文韩信对亭长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即为明证。

因为“信亦知其意”而“竟绝去”。这个“竟绝去”显示出韩信的理智。已经无法“寄食”了,“绝去”是惟一的出路,又有何犹豫的呢?在“亭长妻晨炊蓐食”之前,亭长一家会是笑脸相迎?稍有生活常识的人,就能想象出。在人家满脸厌恶神色之下,韩信依然忍气吞声地“寄食”,又有何自尊?如此看来,韩信在意的是仅仅能否吃到饭而非脸面问题,或者生存环境太残酷,已经让韩信无法顾及脸面。“竟绝去”,是韩信对自我处境清醒判断后的一种明智选择,这充分说明他是个“理智”的人。误以为韩信因发怒而离开,是把韩信理解为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这是对韩信个性的误解,也是对司马迁文字的曲解。

只有对以上三个处准确理解,才能把握卓越军事家韩信的基本性格特点,还原他本来面目。

分析韩信的性格,是品读这个故事的第一个层次。作为文章里的小故事,对它的理解还要结合全文。《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共计“三‘绝去’”。除“不食”离开亭长家之外,还有因“不得任用”而离开项羽和“不得重用”而离开刘邦。这三次离开,都是因为韩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要的就离开,这才是真实的韩信,实实在在的一个“无利不起早”的韩信。“良禽择木而栖”,韩信一生都一直在努力寻求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从亭长家里离开,是寻求的开始。这个小故事透视了传主一生的行事方向。

对韩信而言,他对自己的才能是有估量的,并且希望得到和才能匹配的地位。这原本不错,不过他是“一口价”,即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价值,不提价,不降价。这种心理,让他登台拜将,最终封“齐王”“楚王”,心安理得;这种心理让他没有产生“三分天下”或“取而代之”的野心;这种心理也让他贬为淮阴侯后,“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最后落得杀身之祸。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整价格,才不会让货物“自毁手中”,遗憾的是,韩信虽智慧超绝,却没有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

以上是分析的第二个层次,从传主人生着眼来品这个小故事。

传记文学,除了里面的主人公之外,文字背后还站着一个人――作者。这个小故事,难免烙上司马迁的情思。品读出司马迁的情感态度是分析的第三个层次。文中有“人多厌之”之句,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都厌恶韩信”“韩信遭到大多数人的厌恶”,事实上,并非厌恶“人”,而是厌恶“人穷”。作者是在感慨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有眼无珠。虽说“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但有多少人真正相信穷一时,不会穷一世呢?有多少人不是嫌贫爱富呢?有多少人不是狗眼看人低呢?在没有成名之前,要忍受众多白眼冷眼,天下哪个贫贱英雄不曾遭此境遇?从这个角度看,小故事展示的就不仅仅是鲜活的事实,还有作者深沉的人生阅历。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211100)

上一篇:躁动语言下的生活焦虑 下一篇: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