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绿茶婊想到的……

时间:2022-05-10 11:24:17

近一年来,各种层出不穷的形容女人的词语曝出,比如绿茶婊、咖啡婊、地沟油婊、女神、脱线女……更有好事者,将一些名人作简单分类贴标签,远的如林徽因,近的如高圆圆、周迅等明星,都被盖上绿茶婊的大戳。同时,由绿茶婊还衍生出了更多的婊。

又听得有人戏谐:这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女人、男人、女汉子。那些打扮中性,或性格刚强、行为举止勇猛的女人也被贴上了标签。

也许,还有更多的关于女人的标签出现……

主持人:看了那么多的女性形象,不得不让人感叹,社会是更丰富也更“包容”了?

小缇:女性一向是很丰富的。现在的变化,不过是标签更丰富了。于我而言,是很不喜欢被贴标签的,一旦被贴上标签,感觉就像缩水了,人被甩干了。我还有其他你所不了解的,为何就给我贴上我是某类人呢?

主持人:现代社会节奏都很快,会不会贴标签是为了增加辨识度呢?

小缇:至少我认为:为增加辨识度而贴上标签是个草率的行为,另外,贴什么样的标签也是很值得商榷的。绿茶婊我倒听过,没想到还有地沟油婊、咖啡婊等。我特别不喜欢“女汉子”这个标签。你真的像男人一样吗?你真的很强大吗?你把自己架在一个衣架子上,再贴上标签,就好比被架在火上炙烤,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把你别的水分给烤干。

Ivan:我以前看一些诸如《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节目,看一些女孩个性很鲜明,标签化很明显,我想这也是她们上相亲节目必需的一种炒作手法吧,因现代社会好像在流行一种心态: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主持人:以前这样的手法很少,现在为何这样的方式挺多,心理咨询师有啥想法?

张:如果没有炒作成分的话,愿意贴标签的人其实是缺什么就贴个什么。比如在某相亲节目中一个自称娃娃型、学生妹的女嘉宾,她呈现出来的面目是:我很幼稚,我还没有长大。她的内心想法是希望别人把疼爱、关心给到她。我可以想象,她在生活中是个得不到很多认同,疼爱、保护,甚至在工作中得不到赞扬的人,所以,我们看到的这种现象,便是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冲突而表现出来的。

小缇:依我这个年龄来看,这样的女孩我会觉得很心酸。她抗拒长大,一点都不舒展。

张:其实她是不Open的,她不过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放开自己。

Ivan:说实话,我对这些网络名词还停留在“草食女”上。如果女人给自己贴上标签,无非是想增加关注度而已。但如果这个标签上有一个“婊”字,我觉得太难听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字眼是一个很不好的字,甚至带着骂人的成分。

主持人:有些是男人冠上的名,并不是女人自己冠上的。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的女性标签出现,这是一种什么社会心态呢?

小缇:“绿茶婊”是挺有意思的,没想到林徽因“躺着也中枪”。她本就是一位有才有貌的女人,像这么优秀的女性,让男性把资源向她那里倾斜,有什么不好呢?其实每个女人都有“绿茶”和“婊”的成分,主要看你几几开?这中间的原始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多少?不过,当“地沟油婊”这样的标签都出来的话,我只能说,那真是混得太失败了。

主持人:有位作家讲男人心目中的完美女人是三合一型的。所谓: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进得卧房。既如此,女人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有什么问题吗?

小缇:我觉得这折射了现代社会对待女性的观点和生态。当一个女人只被称为绿茶时,这是女人的小清新时代,这样的女人,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男人是他的东风。

主持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女人被称为“绿茶婊”时,这便是女人的老清新时代,此刻,她是男人的东风?

小缇:是了。女人的面貌也呈阶段性变化的。即便是茶,这一泡二泡还不一样呢。

张:“绿茶婊”的出现也说明每个人都有天使和魔鬼,你如何去驾驭这个天使和魔鬼,便是你要修炼的。

小缇:Ivan有天使和魔鬼吗?

Ivan:也有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天使和魔鬼的一面,不过这也是分年龄和环境吧。年轻的时候会为了迎合某些人某些事,会很无聊很Enjoy去做一些事,但当某一天,看到一些成功的人,那么低调、淡定,会恍然觉得以前的生活是很浮的。我曾从一些成功人士的生活细节里深受触动。

主持人:每个人的触动点不一样,要修炼的功课也不一而足。

Ivan:嗯,我从此变成了规律的生活,它带给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不会模糊不清。

主持人:另外一方面,有些人在面对所谓“名不符实”的女人形象时,会骂声一片。对于爱骂的人,我会认为,你这是弱智吗?你就凭几张照片、一次印象就判定她是什么样的人?

小缇:嗯,我想起去年《中国好声音》里的一个女孩,她出来时很纯很纯的样子,但没过多久就被曝出在酒吧里的狂野一面,然后大家纷纷指摘。我觉得这种指摘是没有道理的: 你一定要别人符合你的想象吗?你干嘛这么快就给对方下定义:她有多纯情,这个纯是她唯一的卖点。 当对方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类人,愤怒便出现了,甚至有了拳殴的气势。

张:对这种现象,我在咨询时也会碰到一些类似的人。他们的内心很寂寞,也不太了解自己。有咨客对我说:“我每天在干嘛呢,有时空虚得去看看电视节目,并随着节目骂一遍,骂完了,也觉得很无聊。” 这种咨客把现实生活过得很没劲,他们会觉得上电视的人很鲜艳,但当这种鲜艳不是他所喜好的,愤怒就来了。

小缇:老话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现在的人是“己所不欲,定施于人”,有些人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甚至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我有时会想,这样的人没有朋友释放自己的情绪吗?他在朋友中间会呈现什么面貌呢?

另外,我们还要警惕:当别人给你贴上女汉子的标签时,你会不自觉地“有事自己扛”。呵呵。

主持人:所以呀,一些标签其实是阴谋。

小缇:嗯,贴标签包含了不同心态,有的是为了好玩;有的是为了迎合;有的是便于情绪的引入,便于关系的使用;还有的可能是没有耐心。

主持人:人可以有两极分化,但要平衡。我认识一自称女汉子,行为处事也确实豪迈。但她在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时,让人觉得鲁莽而无智慧,是不堪一击的女汉子。

张:嗯。我曾咨询一个人有半年之久。因为她的婚姻走不下去了。有次我听到她和女儿的对话:女儿说想去爸爸的酒店实习,从传菜员做起。妈妈说:你怎么能干那样的活?和那些人一起工作呢?我突然明白了,这女人在认识问题上的片面性也许正是矛盾所在,后来也了解了她老公,发现她老公在价值观上还比较正常。所以说在一个家庭当中,女主人的价值观在家庭中甚至有成败的作用。

Ivan:我比较认可一个女人对家庭的影响,我的母亲独自承担兄弟姐妹的抚养,有什么困难她总是一个人承担,她很坚韧,也很严厉。现在孩子们长大了,都懂得孝敬她,别人说她很有福气,那是不知道她15年的经历。

小缇:像张老师刚才说的那个案例也可以回归到我们说的标签化的问题上来。这位妈妈给工人贴上了不如蝼蚁的标签,她用财富去作分类。但当她遇到更有财力的人时,她会怎样呢?俯首称臣吗?

Ivan:我觉得文化教育还是很重要的。这不能体现出她的高人一等,相反表现出来的是肤浅和片面化。你比如我们去街边的小店吃饭,有人会恶言相向,但他没想到:小店的工人是决定你这一顿吃什么的人哦,你不尊重工人,也就是不尊重你关于“吃”的这件事。对吧?

主持人:所以说,带着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给别人下定义,就是粗暴的评价方式。以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评价整个体系,这能真实客观吗。

小缇:人需要有一种生活的敏锐度。有外界的东西刺激要你思考,而你如此做了,才会锻造出更好的人。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实则是一面照射自己内心的镜子。

上一篇: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下一篇:躁动语言下的生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