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4-17 05:08:23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45例此类病例进行此种方式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1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3例,有效率93.3%.结论:针刺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颈性眩晕;针刺;葛根素;盐酸氟桂嗪

颈性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的颅外段受颈源性疾病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从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轻者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重者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猝倒。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自2006年至2010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嗪胶囊联合疗法治疗此种病症4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临床确诊以症状体征为主,不拘于x―my和多普勒的阳性表现。参照2008年全国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推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多伴有头颅症状,包括视力模糊、耳鸣及听力障碍等;(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5)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6)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二段椎动脉(V一Ⅱ)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7)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手术前需行MRA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有助于明确诊断。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为:①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②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④孕妇;④颈部肿瘤,结核.感染,骨折,急性脱位。

1.3 一般资料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选穴:天柱、完骨、四神聪、太阳、印堂、风池、率谷穴、颈夹脊。患者先取坐位,每次选取4~6穴,双侧。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35mm×40mm一次性毫针,先针刺项三针(天柱、完骨、枕大神经皮下浅出点,即乳突下缘到枕外隆突连线中点凹陷处),快速刺入穴位1寸许,使之产生酸胀感;再取仰卧位,针四神聪、太阳、印堂、率谷穴,其中四神聪针法,以百会为中心向外平刺。每穴每留针20-30min或得气后即出针,每lOmin行针1次,每次1-2min,每天1次,两周为1疗程。

2.2 药物治疗 ①中药注射剂:葛根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l疗程。②西药治疗:盐酸氟桂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首次加倍,疗程2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临床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显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好转: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无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45例患者,临床治愈21例,占46.7%;显效12例,占26.7%;好转9例,占20%;无效3例,占6.7%,总有效率93.3%。

4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①颈部椎动脉受压;②颈肌压迫继发缺血;③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一过性痉挛;④椎动脉本身病变。

按祖国医学理论,本病则属于 “眩晕”、“项强”范畴。而由于颈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颈项部与经络的关系密切,足三阳经及督脉,或其支脉或其经脉循经项部。例如:针刺项三穴,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起舒经活血,解痉止痛之作用;针刺四神聪,通过调督脉达到祛风止眩的作用;针刺太阳、率谷穴相互透刺,有祛风止眩,升清阳,醒头目的作用;针刺颈夹脊穴可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调整作用,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3]。以上诸穴合用,能很好的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葛根素是豆科植物野葛干燥根的提取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葛根素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的作用,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4];盐酸氟桂嗪(西比灵)为选择性钙拮抗剂,可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超载造成的损伤,对突发性眩晕和慢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因此,据笔者的日常临床观察,针刺配合药物能很好的改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状况,对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当然,在治疗颈性眩晕的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颈部保健,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稳定病情,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李增春,陈德玉等,第3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

[2]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901.

[3]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中国针灸.2002, 22(5):326.

[4]方文贤,宋崇顺,周应孝.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4-75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下一篇:固肠渗湿汤治疗慢性胃源性腹泻23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