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肩周炎8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4-16 09:06:12

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肩周炎8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介绍和探讨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实验组42例,全部采用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对照组40例,全部采用普通非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两组病例进行疗效、疗程等几方面的对比;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90%,前者较后者高出7.6%,实验组平均疗程36d,对照组45d前者较后者缩短9d;结论 该法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对局部软组织的放松较为充分,且操作性强,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能确实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痛点;辐射;推拿法;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是推拿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病症。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疼痛-早期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不能向患侧侧卧。功能障碍-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例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屈肘时手摸不到肩。日久可以发生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不利等症状。

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中医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物理疗法,安全可靠,效果显著,但长期以来,在肩周炎的手法治疗上我们往往对松解粘连的关节动法较为重视,而忽略了关节周围的放松性手法的重要性,认为肩周炎最关键的根结在于活动受限,只有反复做肩关节的动法,才能尽快解除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由于肩周炎本来疼痛就很明显,严重时只要轻轻一碰患肢就会疼痛难忍,不少患者因接受不了动肩手法的痛苦而放弃了治疗,有鉴于此,笔者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病例,手法上也在不断探索,边治疗边总结经验,近2年来,经过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肩关节周围的几个痛点为中心,以多条起自痛点的辐射线为基础,并辅以动肩手法来进行手法操作的痛点辐射推拿法,经过2年多来的临床观察,感觉此法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放松较为充分,为动肩手法的施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明显缩短了疗程,同时治疗过程痛感轻,患者易于接受,故效果较为满意,现简介如下,供同道们批评指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所有82例患者均符合1991年全国第二届肩周炎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下列情况者:①合并严重心、肝、肾以及其他系统疾病者,精神病及肿瘤患者;②影像学检查排除肩关节脱位、骨折等;③治疗期间出现心、肝、肾以及其他系统疾病者,精神病及肿瘤患者。

1.2 方法 所有8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0年5月~2013年年底所收治的,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已经确诊的病例。全部病例按时间截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2011年7月以后采用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的病例4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36岁~72岁;病程1w~1.5年;部位:左肩20例,右肩17例,双肩5例。2011年7月以前采用普通非痛点辐射推拿法治疗的病例4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8岁~70岁;病程10d~2年;部位:左肩20例,右肩16例,双肩4例。两组病例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原则 舒经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剥离粘连,滑利关节。

2.2 手法处方 全套手法根据患者分为四个步骤九个环节。

2.2.1 俯卧位手法 ①患者俯卧于推拿床上,全身放松,医者立于头前,先以推揉法施术于肩胛岗上下及上臂数分钟,以放松肩关节周围软组织;②先在肩关节外侧找到一个较明显的痛点(通常在肩穴处),然后以此痛点为起点,分别沿上臂外侧少阳经路线过会至天井穴处、沿肩胛岗上缘经秉风至曲垣穴处、沿斜方肌至肩井穴处,各做一条辐射线,然后以痛点为中心,用单或双拇指依次在这三条线上施以揉拨理按等手法,先从痛点开始向远端操作3~5遍为之"放",再由远端向痛点操作3~5遍为之"收",如此一收一放,重复3~5遍。在操作中,痛点处要停留片刻重点刺激,对于得气感较明显的辐射线要反复多操作几遍;③医者立于患侧,面对患肩,先在患肩后侧找到一个较明显的痛点(通常在肩贞穴处),然后以此痛点为起点,分别沿肩胛岗下缘至肩胛骨内上角处,沿岗下窝经天宗穴至肩甲下角,沿腋后线至肩胛骨外缘中部,沿上臂后侧至小海穴处,各做一条辐射线,然后以痛点为中心,依次用单或双拇指在这四条线上施以揉拨理按等手法,先从痛点开始向远端操作3~5遍为之"放",再由远端向痛点操作3~5遍为之"收",如此一收一放,重复3~5遍。在操作中,痛点处要停留片刻重点刺激,对于得气感较明显的辐射线要反复多操作几遍。

2.2.2 仰卧位手法 ①患者仰卧,患侧上肢尽量外展,医者立于患侧腋下方向,面对患肩,先在肩前找到一个较明显的痛点,并以此痛点为起点,分别沿上臂前侧至尺泽穴,沿锁骨下缘至云门穴,沿腋前线至天池穴方向,个做一条辐射线,然后以此痛点为中心依次,用单或双拇指在这三条线上施以揉拨理按等手法,先从痛点开始向远端操作3~5遍为之"放",再由远端向痛点操作3~5遍为之"收",如此一收一放,重复3~5遍。在操作中,痛点处要停留片刻重点刺激,对于得气感较明显的辐射线要反复多操作几遍;②拇指揉压缺盆、曲池、手三里、养老等穴,双手持握患肢腕手部,在适当的牵引力下做左右上下多个方向的摇动,若活动范围够大,可向上用力牵拉几次,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2.3 侧卧位手法 患者侧卧,患肩朝上,医者立于身后,双手四指相扣,2拇指相对用力点揉肩真与肩内殳30s,揉拨小海后溪,然后一手固定肩胛骨,一手托握患肢肘关节部逐渐用力使其外展上举,此时若能听到肩关节部有"咯咯"声,并感到有关节松动感,即表示这一方向的粘连大有松解。

2.2.4 坐位手法 ①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医者立于其后,以单拇指揉压肩真、天宗、丙封各30s,然后一手固定患侧肩胛骨,使其紧贴于胸壁并阻止其外旋,另一手经患者胸前托握患肢肘部,使上臂紧贴胸壁,缓缓用力向前正中线方向牵拉,动作要循序渐进,若能听到患肩处有"咯咯"声,并感到手下有松动感,即说明这一方向的粘连已大有松解;②医者用食中指按压缺盆拇指揉拨肩内殳、肩余各30s,然后一手固定健侧肩部,以避免其躯干扭转,另一手从背后握住患肢手腕部,缓缓用力向健肩方向反复牵拉数次,动作要循序渐进;③医者两掌相对,自患肩至腕部做快速的对搓手法数遍,尤其以肩关节处为主,使肩臂部有微热感,然后一手扶定患肩,另一手持握患肢腕部,做围绕肩关节的寰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顺时针和逆时针各做5~10圈。最后双掌对扣肩关节前后,双拳对扣上肢数遍结束手法。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①痊愈:肩痛消失,肩部活动恢复正常;②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部活动明显改善;③好转:肩痛症状明显减轻,肩部活动受限情况有所改善;④无效:病情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实验组共42例,痊愈16例,占38.1%;显效21例,占50%;好转4例,占9.5%;无效1例占2.4%;总有效率97.6%;其中疗程15d~2个半月,平均36d。对照组共40例,痊愈11例,占27.5%;显效20例,占50%;好转5例,占12.5%;无效4例,占10%;总有效率90%;其中疗程21d~3个月,平均45d。两组对比,实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出7.6%;平均疗程缩短近10d左右。

4 体会

肩周炎为肩关节的无菌性炎症,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上本病的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冻结期和恢复期。早期患者以肩部疼痛为主,无明显肩关节活动障碍。此期是手法治疗的最佳时期,但许多患者此时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错失了良机,随着病情的发展,肩周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相继受累,形成关节内外广泛粘连水肿,肩部各方向活动逐渐发生障碍,直至盂肱关节活动范围完全消失,形成冻结肩。此期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检查时可见患侧上肢外展时肩耸起,肩胛骨随肱骨联动,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此时进行手法治疗一定要以解痉镇痛为主,每次治疗都要将肩部的痛点及其相关的辐射线给予充分的施术,而动肩手法则应轻缓,有痛即止,以免加重肩关节的炎性反应。冻结期往往会历经数月,有些患者甚至会长达1~2年,度过这一阶段就会进入恢复期,肩痛逐渐减轻,盂肱关节逐渐"解冻",关节活动范围不断改善,此期在手法上力度可以加大一些,动肩手法也可以放开来做,尽量增大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范围,经过治疗,多数患者可基本或完全恢复,仅有少数患者长期遗留肩关节活动范围不同程度受限。

《灵枢・筋经》云,足太阳之筋,其病肩不举,手太阳之筋,其病经肩胛引颈后。因此肩痛的发生与肩部所过的经脉病变有关,痛点辐射推拿法选取了肩部多个重要痛点或穴位,以这些点为中心的辐射线更是涉及了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足少阳等多条经络,在这些痛点和线路上做反复的手法操作,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之功效,把阻滞于经络的病邪祛除于体表,使患部血管扩张,肌肤温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速,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解除局部经络气血瘀滞状态,松解局部组织粘连,滑利关节,缓解疼痛,从而有效地改善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有些肩周炎患者同时还患有糖尿病,这类患者由于体内的高糖环境,肩部的炎性反应更为严重和复杂,痛觉敏感性更高,自我修复能力又较低,因而对于此类患者在手法操作时更要掌握好度,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同时要求患者尽量控制好血糖,以配合治疗。

肩周炎是个慢性病手法治疗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而在临床上必须嘱患者作肩部功能的自我锻炼,如摸墙、拉单杠、背后拉手和甩手运动等,并注意保暖,以巩固疗效,避免反复,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长发.肩周炎的诊断与康复[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3:36-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上一篇:血气分析、BNP、D―二聚体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下一篇: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