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之城

时间:2022-04-16 09:04:28

珠海: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之城

“珠海自特区成立以来就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法治保障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做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长高世楫

“珠海之所以具备生态文明实验田的资质,是因为几十年来坚持以原生态海陆环境为城市之宝,以人的感受为发展依归,近乎严苛地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开发冲动,将生态文明建设法定为城市发展的龙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生态定力。”

――摘自央视新闻联播新闻评论《绿水青山来自生态定力》

山海相依、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独特的自然资源,让珠海这座城市“天赋异禀”、“天生丽质”。

从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再到“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丽。成为珠三角地区环境质量最好、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人口密度最合适、低端产业布局最少及社会最和谐、最平安的城市之一。

2015年珠海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0%,长期保持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位;全市各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与此同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24.98亿元,增速居广东省首位。

2016年6月5日,第45个世界环境日来临当天,殊荣又获,捷报再传,珠海又为广东环保事业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珠海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喜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成为全国19个获奖集体之一。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的城市。

“中国生态文明奖”是我国设立的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方面的政府奖项,也是目前我国级别最高的生态文明专项奖之一,主要表彰和奖励在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和实际工作中,对生态文明创建实践、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这也是今年以来继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第三次问鼎中国最宜居城市之后,珠海拿下的又一“金字招牌”。

珠海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充分彰显了长期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卓越成效,成为了践行2016年世界环境日“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这一主题的先锋典范和全面践行“两山论”的先进表率。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珠海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先行先试地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找准突破口 下赢“先手棋”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实现珠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绿色内涵。

春江水暖鸭先知。党的十召开半年前的2012年6月6日,珠海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召开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动员大会,吹响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号角。

或许偶然,其实必然。多年来珠海环保一直是广东环保工作的一面旗帜。早在1997年,珠海就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5年珠海市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总量减排考核再次获评全省优秀,首次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排名全省第二。

当党的十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作为先行者的珠海,将创建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示范市作为载体,全面推进珠海生态文明建设。

从环保工作的一面旗帜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这是环保理念的一次升华,更是发展实践的一次跨越。为此,珠海坚持理念先行、顶层推动、规划引领、制度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 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

为有效推进创建工作,珠海市成立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决定”、“四年行动计划”以及考核办法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建设的主要路径、重要举措和重点生态民生工程。

在规划控制上,推进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五规融合”,努力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全市规划划定市域生态控制线总面积约为1051.08平方公里,占陆域总面积的58.44%,实施分级管制,为珠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总目标和新要求,也成为珠海在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破口和“先手棋”。与北京大学合作建成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生态文明珠海研究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前瞻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创新学术研究成果,指导珠海市生态文明实践。筹建全省首个环境宜居委员会,为市政府提供生态环境宜居建设事项的议事咨询意见。

先后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相关的17件地方性法规和12件政府规章,不断完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法规体系;2014年出台了党的十以后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珠海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经验荣获“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奖”。

2015年3月30日起,在全国率先每周向公众各区生态环境指数,赢得了国内兄弟城市以及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肯定;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累计向斗门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发放生态补偿资金3.85亿元,成功打造了“十里莲江”生态旅游品牌。

实施生态文明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初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管人的环保治理新常态。2015年6月11日,珠海市首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议会举行,对全市8个区(功能区)和17个职能部门进行生态文明考核。考核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公众满意率调查、部、省、市三级专家现场核查测评、实绩陈述评议等方式进行。

产业新布局 引领高崛起

久负盛名的珠海航展、人气火爆的珠海长隆海上世界、有望于2016年实现首飞的中航通飞公司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项目……珠海不仅是一座绿意盎然的绿色之城,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力之城。

得益于多年的生态定力,今日的珠海拥有着比珠三角许多城市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多的土地储备、更少的低端产业集聚、更均衡的人口密度和素质,这些都为珠海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如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新一轮发展热潮中,珠海依然不忘初心,把“生态优先”放在首位,注重从源头保护环境。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都不能批”的原则,坚决杜绝新办电镀、造纸、制革、印染等项目。通过建立实施招商引资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机制,从源头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大力实施污染减排,为新一轮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珠海市共否决建设项目224个。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1.4%、18.4%、32.5%、39.8%。

在横琴新区,从建设之初便遵循“生态岛”的理念,岛上73%的土地被划定为禁限开发区,严格控制产业类型和开发强度,不符合休闲旅游、金融服务、文化医药等七大产业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全长33.4公里、总投资约20亿元的地下管廊也在此建成,坚守了“城市的良心”。

在金湾区,2015年共引进投资总额达231亿元的65个招商项目。包括投资80亿元的三一重工海上风电项目、成功研发第四代新型金属燃料电池的银隆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有望于2016年实现首飞的中航通飞公司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项目……这些具有国际风范的大企业,在环保方面也自觉遵循比国家规定标准更为严格的环保指标,成为遵纪守规的绿色“企业公民”。

一方面,珠海坚持“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通过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扶持企业上市等举措,发展了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中国北车珠海基地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充分带动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加速融合、演绎,在探索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快进逻辑中,努力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高栏港经济开发区为例,目前该区无论是发电厂的煤灰、脱硫石膏,钢铁厂的钢渣还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产生的巨大冷能,都能得到很好的综合利用;在全市率先启动热电联产,初步形成50多千米的集中供汽管网;区内石化龙头企业珠海碧辟化工有限公司PTA 三期项目采用最新一代技术,减少75%的废水排放、65%的温室气体以及95%的固体废物排放。借力高新技术,构建生态工业链,推动传统石化产业“绿色升级”,高栏港经济开发区也因此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评为“广东省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

2015年,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0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珠三角前列;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均超1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7.6%。珠海用自己可圈可点的绿色发展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增强软实力 造福“我和你”

2016年春天,新修复的香炉湾沙滩成为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最爱逗留的景点之一,大量白鹭栖息于此的精彩画面、还有海天一色的“珠海蓝”被网友竞相晒上朋友圈,收获无数点赞。

如斯美景只是近年来珠海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其中一个“红利”缩影。

长期以来珠海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前十位,为珠海乃至广东挣足了“面子”。为持续改善珠海空气质量,2015年底前,珠海发电厂、金湾发电厂共4台机组全部完成全负荷脱硝改造;全市已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4-2017年燃煤锅炉治理任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量达77%;全市累计淘汰黄标车超过36000辆,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黄标车淘汰计划考核任务。

为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由54.3万吨提高到了73.4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92.42%。特别是斗门区,在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加快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并将其纳入幸福村居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改善前山河水质,珠海市正在实施前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并将其作为“三个一把手工程”,纳入“向社会公开承诺十大重点项目”。目前,珠海市2016决胜年前山河治理工作“一河两岸”大规划、“涉水治污”大建设已全面铺开。计划到6月底,珠海市实现前山河流域污水处理规模39.5万吨/天,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为前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为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近年来,珠海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复红树林,使珠海淇澳红树林保护区的原生态红树林面积由1999年仅剩的32公顷,恢复到2015年的700公顷,保护区面积达5104公顷,成为全国人工种植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区域。目前,珠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8.9平方米。

秉承高标准,立足高起点,今天的珠海正朝着“城市品位要全方位提高”不断前行。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和规划机构,对“国际宜居城市”建设进行高端谋划。在创新中求突破,珠海被确定为全国两个中欧低碳合作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上冲绿色生态小镇等首批8个合作项目已经启动,力争3年内见成效;西部中心城区31.9平方千米的海绵城市示范区率先启动,积极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

如今走进珠海,开阔的海滩连接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令人憧憬,远远望去,野狸岛海滨畔新矗立的“日月贝”歌剧院充满着现代气息,引人注目;街边绿道上,很多的市民骑行公共自行车上下班,闲暇时间娱乐休闲……越来越宜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时尚的出行方式,都是珠海以人为本、打造绿色交通,推动绿色生活的鲜明写照。

2015年8月1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珠海排名第一,蝉联全国最宜居城市。珠海这座“浪漫之城”让广大市民倍感幸福,也让无数的外地游客顿生羡慕。

在注重硬指标的同时,珠海也从未忽视软实力,始终把培育生态自觉作为推动全民参与的核心内容,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中。多年来,以学校、社区等为细胞,珠海共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65所,“绿色社区”61个,环境教育基地12个,构建了从学校到社区、从家庭到社会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百名市民走进生态珠海”活动已连续开展八届,让市民零距离感受珠海的生态气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正在珠海形成,这种自觉追求将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推动珠海蹄疾步稳地迈向“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绿色珠海,生态之城。我们坚信,未来珠海将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上一篇:《同一天的生活》:后现代主义的无序审美表达 下一篇:那年,我们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