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培育与教育实践分析

时间:2022-04-16 04:59:21

高师音乐教育培育与教育实践分析

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并肩负着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其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

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音乐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教育实习和初涉音乐教师岗位时,存在对教学工作不适应,甚至无法胜任的情况。如从源头找原因,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是否出现了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这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方面的教学质量和协调互动是完成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音乐师范生教育实践现状及反思: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音乐能力(歌唱能力、乐器演奏能力、合唱指挥能力、创作与编配能力、音乐活动指导能力),还应具备宽广深厚的音乐文化知识、人文学科知识和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音乐教学能力。我们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到各中小学实习的情况来思考,高师在音乐教育的培养中是否存在问题。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影响了实习效果。高等音乐师范类院校属于艺术类提前招生,录取时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而大多高等音乐师范院校也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人文类课程开设较少,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学时也很短,学生重视程度也不够,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在专业方面,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和攀比,根深蒂固的“专业”概念,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一些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很高,当到中小学实习时,教学中把儿童歌曲唱得不伦不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反感;有的同学钢琴已经演奏肖邦等大师的作品,可在教学中却不能给学生弹即兴伴奏;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甚至还有又会唱又会弹就是不会边弹边唱的的情况比比皆是。除此之外,舞蹈作为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则是诸多音乐师范学生共同的盲区,限制了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教学能力不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能力低,课堂教学环节混乱,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控制能力较低,有的实习生甚至不能维持起码的课堂秩序;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欠缺,课堂教学中常常词不达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中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人才的方向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轨道。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二年级以后就会选择自己擅长或是感兴趣的专业作为自己今后三年的主修方向,大部分师范院校音乐系只开设了声乐和钢琴两个主修专业,而对于音乐师范生很重要的音乐教育主修专业却不见踪迹。导致许多学生的没有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于成为一名未来的音乐教师,而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一名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人才,严重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学校也会开设很多教育类课程,可学生更热衷于专业上的提高,而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很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也是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教学中更多强调的是表演方面的水平和技能。

二是现有课程结构使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脱节,难以完成培养目标。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音乐专业课程的比例几乎占到了所有课程的50%。教育类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不到15%,而教育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就更低了。

三是教学实践活动不足。大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以6-8周不等的集中方式进行,专科多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本科多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实施,实习内容包括教育见习、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这一实习方式存在的弊端是:教育实习没有伴随师范教育的全过程,貌似就业前的教学演练,却多存在应付任务、走形式的情况。学生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没有时间进行弥补和更正就将离校。另外,实习的方式和内容体现出单调、模式化的缺憾。现阶段就业压力显而易见,学生的职前准备和演习可能对顺利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对高师音乐教育及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师音乐专业招生考试的时候,应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考试科目除去常规的键盘、声乐、视唱练耳、乐理的考试外,还应加入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中舞蹈、朗诵方面的考核。从学生源头挑选具备音乐教师素质的人才。

二是强化高师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所学专业,正确定位。音乐师范教育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表演人才,而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三是改革教法课,注重实践环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学》是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但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一般只开一个学期,学分3-4分,课时少,教学力量薄弱。从事教学法的老师远离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又得不到相应的培训和提高,照本宣科,教学观念滞后,教与学的积极性都不高。笔者认为这门课应开两个学期,期间要穿插教育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提高教学能力。本门课在教学中除去必要的理论讲解,应多的带领学生观看、分析优秀课例,学习优质课的教学框架,教学步骤,教学语言。先从模仿起步,学习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模式和方法后,加入微格教学,进行音乐课教学片段的试讲,例如:导课片段,创作教学片段,歌唱教学片段,欣赏教学片段等。试讲中,通过生生互评和教师的评价总结,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心理素质,为下一步的教育实习和真正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基础。四是改革教育见习和实习模式。开设“教育见习课”,使之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每周安排一个半天,使学生长期与中小学学生和老师接触,让学生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期间能及时教学改革动态,了解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参与到中小学的各项课外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学校、系(学院)和教师都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不影响双方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将6-8周的实习分成两段到三段,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实习。这样,学生在实习后能够有机会将反馈的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和解决,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以上两个方面的顺利实施,依赖于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创建。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成功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保障,有稳定的基地,实习计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完善音乐教育培养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才能为培养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使高师院校发挥师范的摇篮作用。

上一篇: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重要性 下一篇:非遗音乐教育价值及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