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要有味道

时间:2022-04-16 01:08:05

电视节目制作要有味道

[关键词]电视节目;制作;味道

台湾主持人张菲曾把电视节目主持人经典地比喻为一个摊煎饼的人,他形容主持人自己的东西不过是一块面皮,而韭菜、鸡蛋、贡糖等各种各样的馅,都是嘉宾的。真正考验主持人功夫的,是如何把五花八门的馅搭配好,用不同的方式卷起来。

其实,这个比喻是可以扩展到整个电视人的,如何能让电视节目富有味道,这很考验“摊煎饼人”的功力。

摊好面皮煎好饼

做煎饼的和做电视的,有时候真的很像。

煎饼,别看只有一块面皮,很多方面还是颇有讲究的,如何把握,秘诀就在:摊和煎。就是这一摊一煎,一采一编,不同电视节目的味道就出来了。

有味道,煎饼才会有人吃,电视节目才会有人看,而味道,应该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恰到好处。煎饼摊的厚了,口感不好;摊的薄了,馅儿会包不住;煎的火大了,糊了;煎的火轻了,没熟。做节目一样讲究力度和火候,“蜻蜓点水”,预期传播的效果没达到,“渲染过分”又会让观众觉得絮烦。煎饼也好,节目也罢,要想有味道,就要经过不断的摊和煎,反复的采和编,才能像功夫熊猫一样悟到“无极拈花指”的真谛,找到节目制作的软穴。这样,才能让摊煎饼的,回头客盈门;让做电视的,收视人群稳定,收视率高升。

包子好吃不在褶儿上

白岩松评价过:“有的采访,太像采访”。一针见血。

电视节目要的不是框架,不是套路,不是做样子,而是框架之中的内容经营,就像包子一样,包子褶儿捏的再漂亮,里面没有馅儿,一样没人尝。

包子好吃,在馅;

节目好看,在心。

中国味道的诱惑

要说煎饼、饺子、包子、馅饼这些中国的传统食物,都透着一股古老国度的神秘感和含蓄劲儿,光看外表,根本猜不出它的味道。所以我们会经常看着皮儿,猜着馅儿,到底是什么味儿的呢?

最可怕的就是一目了然、清澈见底的节目,就像是饺子包子露了馅儿,自然没了想吃的欲望。最终只能是把自己辛苦制作的节目,亲手溺死了。而白水一样的“露馅”节目,回顾它的制作过程,一定是不够用心、偷工减料。原料不足的煎饼只能是越摊越薄,越薄越容易露馅儿,最终,只能是露了怯,砸了锅。

好味道来自动嘴与动手

常有人问:想做好电视记者应该学点什么?

我的回答:回家和妈妈学学做菜,应该会有帮助。

厨师采购,记者采访,厨师做菜,记者做片,两个工种确实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买菜、备菜、洗菜、切菜、炒菜,这是厨师的做菜流程;拍摄、上传、写稿、配音、编片,这是电视记者的工作步骤,如此看来,电视记者,很像厨师。

从厨师的角度看,电视节目就像是由一道又一道的菜肴组合成的一桌宴席,每一桌宴席都需要冷、热、荤、素的料理精心搭配。自己做的是哪盘菜,需要心里有数。这盘菜摆在宴席的哪个位置?是主菜还是配菜?是开胃汤还是餐后甜点?是炒、是蒸、是煎、是炸?是单独烹制,还是团队配合?您瞧,电视的制作和编排,在厨师眼里,就这么简单。

说到底,厨师和记者都是既动手又动嘴的行当,厨师要多尝,记者要多问。尝,是味道好坏的关键,防止非咸即淡;问,是二度创造的基础,避免胡编乱写。反过来,厨师也要问,问顾客吃过的感受;记者也要尝,品尝自己制作节目的优劣。不懂食客口味的厨师,如同不了解观众喜好的记者,一个让人没了吃的胃口,一个让人少了看的兴致。

煎饼,亦或是饺子、馅饼,只有卷起来,才能包容那么多的食材,同样,电视人只有俯下身,才能真正聆听到观众的心声。

电视是需要接地气儿的。

让味道不仅在舌尖上绽放

一份美味大餐,食客的评价除了“闻着真香”、“味道真棒”之外,往往还会说 “口感真好”、“颜色真好看”,评价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嗅觉和味觉;

一档精彩的电视节目,观众的评价除了“画面太惊艳了”、“声效太震撼了”之外,也常常会说“看得我都流口水了”、“真想亲手摸摸它”、“这节目让我感到心跳过速”,也并非只局限于视觉和听觉。

对于美食美味与精彩节目的体验,都不是停留在某一种感官上,而是众多感官的综合感受。厨师为了一个菜品得到盛赞,要在“色、香、味、形”上下足功夫;电视编导想要得到观众的夸奖,也要在灯光、舞美、音响、节目流程、后期制作上精益求精。电视是一个多感官的体验媒体,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形成的一个立体综合感受,所以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就不要仅仅满足于听觉与视觉上的满分,还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感官的联动反应,除视听之外,调动所有综合感官产生收看后无限次数的反应裂变,让节目能回味无穷。

中国料理有一样能让人久久回味的法宝——老汤,这是用小火慢炖精心熬出来的味道;电视节目如果想要有味道,制作上也需要一种法宝,那就是:用心。用心采访,用心拍摄,用心写稿,用心制作,节目的框架要用心,节目的环节要用心,节目的细节更要用心。电视节目添加了电视人用心的“心”血,好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上一篇:拓展语文载体 积淀文化底蕴 下一篇:浅谈高速公路中软土地基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