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进化上适应反应的抑郁或有益?

时间:2022-04-15 05:54:22

很高兴看到德高望重的许又新教授对我们文章的评述。让我更为叹服的是许教授对“演化论”及有关问题的深刻见解。晚辈受益不少。此外,有些方面我想作点说明,以便全面地理解有些说法。

从脊椎动物开始算起,进化上抑郁的“历史”可能有3亿年[1]。此外,形形的恐惧焦虑可能是从中生代(爬行动物)才开始逐渐出现的[2]。细菌等进化上较早的生物,遇到危险时,在细胞分子水平也会出现“应激(stress)”反应,但很难用心理/行为学术语来描述它们的状态。

在激烈冲突、竞争中,失败一方出现外显的臣服、接受行为,同时,情绪上较为压抑(depressed)/低落几乎是难免的,是否达到抑郁程度?与在不同个体、不同背景下产生的强度不等的压抑反应有关,也可能与对抑郁的定义有关。在文献中有的作者采取了很宽范围广泛的抑郁定义,把单一情绪上的压抑、低落体验就认作为是抑郁或轻度抑郁了。我本人认同许教授的观点,即“普通的抑郁充其量只是对一个或几个目标的绝望,但还可以改弦更张。抑郁症却意味着对人生的绝望,对一切目标的绝望。”把普通的“抑郁”而不是把“抑郁症”作为一系列防御性保护(适应)反应之一,应该是合理的。

抑郁作为适应反应,并不全是有益的。可能也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问题。轻度抑郁可能具有进化上的适应意义,是有益的;而重症抑郁(major depression)或发展到了临床抑郁症可能就不是那样了[3]。就如适当发热是有益的,长时间或过高发热则是危害性的。

我们文章中所谈“适应性”均为个体适应性。一个个个体适应性的增强或适应性差的个体被渐渐淘汰,从而带来整个物种在进化上的良好适应。个体轻度的抑郁性适应反应,减少了严重冲突、争斗所带来的减员,可能在进化上帮助了种群、物种的发展。至于生物界存在的为了整个种群/物种利益的个体自我牺牲性“利他”行为(如工蚁/工蜂行为等),进化上很有意义[4]。个体抑郁是否具有利他性(为种群利益而自我牺牲?),本文没有探讨,很值得引起注意。

以应激反应、生活事件等为重要因素,逐渐造成“抑郁症”等有关精神障碍,其个体常倾向具有“敏感、易产生负性情感体验又执著那样的性格特征”。而所谓的内因性抑郁症、脑器质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后出现的抑郁症发作等应该是另类的,其个体易感性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或基因上的问题,心理事件或行为上标志(如发病前人格特点)常不明显。我们的文章中没有专门提出区分,可能易造成误解,这里作补充说明。

精神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的,应该具有切实的生物学基础。抑郁情绪、抑郁症等存在相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5-6]。现在不仅发现药物能通过改变某些脑内神经机制来治疗抑郁症,精神心理疗法可能也通过影响某些脑区的活动而起作用[7-8]。此外,进化论已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现代哲学理论体系走向构建到对人、人类行为深层本质的认识,进化论起着基础性指引作用[9-10]。现代哲学正在以严格的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作为其理论的一个坚实基础。从进化/演化角度探索人类精神心理(包括抑郁及抑郁症),仅是如瞎子摸象那样的一个探索维度,绝不应排斥从其他方面角度的研究。通过许教授及我们的文章,愿提请大家注意这样的一个探索维度。

参考文献

[1]Price JS. , Comments on "Darwinian models of depression: A review of evolutionary accounts of mood and mood disorders"[J]. Prog Neuro-Psychopharm Biol Psychiatry, 2007, 31(2): 584-585.

[2]Bracha HS. , Human brain evolution and the "Neuroevolutionary Time-depth Principl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fear-circuitry-related traits in DSM-V and for studying resilience to warzone-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Prog Neuro-Psychopharm Biol Psychiatry, 2006, 30(5): 827-853.

[3]Nettle D.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depression: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J].J Affect Disord, 2004, 81: 91-102.

[4]E.O.威尔逊,著.论人的天性[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2.

[5]Phillips ML, Drevets WC, Rauch SL, Lane Ret al. Neurobiology of emotion perception I: the neural basis of normal emotion perception[J].Biol Psychiatry, 2003, 54: 504-514.

[6]Phillips ML, Drevets WC, Rauch SL, Lane R.et al. Neurobiology of emotion perception II: implications for major psychiatry disorders[J].Biol Psychiatry 2003, 54: 515-528.

[7]Goldapple K, Segal Z, Garson C, et al. Modulation of cortical-limbic pathways in major depression (treatment-specific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Arch Gen Psychiatry, 2004, 61:34-41.

[8]Roffman JL, Marci CD, Glick DM, et al. Neuroimaging and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psychotherapy[J].Psychol Med.2005, 35(10):1385-1398.

[9]赵敦华.哲学的“进化论转向”-再论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J].哲学研究,2003(7):58-65.

[10]赵敦华.人学研究的“达尔文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38.

2008-07-09收稿,修回

上一篇: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心理健... 下一篇:也谈演化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