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裱画之感

时间:2022-04-15 05:36:08

[摘 要]装裱书画,是我国具有民族传统的一门特殊艺术。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字画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而浆糊的制作是最关键之一。

[关键词]裱画;制作;装裱工序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它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一种装裱工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技艺。正是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一幅新的书画和破损的古画经过精湛的装裱后,不但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工艺美,更突出体现出原作品的和谐、典雅的艺术美。而裱画的第一步骤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浆糊的制作,它关系到书画装裱的质量和寿命,以及书画如何能更好的防虫、防霉。浆料顾名思义是装裱书画的粘合剂,通常以面粉提取面筋,将沉淀的淀粉用沸水冲熟,冷却后制成。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浆糊对裱件的深刻影响,并作了有益的探索。明朝周嘉胄《装潢志》中说:“先以花椒熬汤,用于裱画的浆糊其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打浆中的火候和加水量,其次是配料和料量。现在北方人多用小麦粉去弃麸皮面筋,制成淀粉在制成浆糊,使制糊质量达到质地纯净洁白,

一、制糊方法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轴”一章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由此看来,早在我国唐代,用于装裱书画的浆糊就有“去筋”的惯例,而这种惯例一直被延用到今天。

首先取精粉适量,盛放于干净盆中,加入适量的冷清水,将面粉软硬适中的和成面团,太软面筋容易洗不干净,过硬面筋不好抓洗,待面省一段时间后,加入少量的冷水,用力捏挤抓揉面团清洗,抓出白色的淀粉汁时,将面盆的淀粉汁用细箩过滤到另一个盆中盛放,完成上述操作后在原来面盆中继续加入清水,同样的方法操作直到将面团抓洗的只剩下纯面筋为止,最后将全部的白色淀粉汁放入一个盆内,放在通风处沉淀一天,盆里的淀粉自然沉淀于盆底,上面的清水则变为浑浊,然后撇去上面清水,下面即成淀粉,如果需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应经常换盆内的陈水,可以防止淀粉水发霉变质。

二、浆糊的打制

浆糊的制作因地域不同,分为冲浆法和煮浆法,而我们比较常用的是冲浆法:将淀粉倒入容器内,加入3-4倍体积的温水搅拌均匀,右手拿一浆棒搅动浆水,左手提一壶开水慢慢倒入容器内,边倒开水边用浆棒顺时针搅动,浆水慢慢变稠变熟,待浆糊结成半透明状,就停止加水,用浆棒沾少许浆糊觉得有粘性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就说明浆糊已经打好,然后缓缓倒入冷水,冷却后存放。

浆糊制成后保全方法:浆面上的头次冷开水只要还有存在,就可以长时间保存。只要看看水份太少的时候补充水份就可以了。现在可把浆糊存放在冰箱内,保质期就会延长。如果开始用浆糊,是经常用的就不用放冷开水,如果长时间不用就补充水进去。新制的浆糊特别黏,因此,冲完后,应立即将它浸泡在清水中,凉透之后才可使用。这样做还能避免因干结而呈浆皮。打制浆糊的熟度和季节也有关,五月至十月浆糊打制的以熟透为好,这样才不易发酵,在经常换水就可以延长使用期限。如不熟则易发酵变质出现霉斑,粘性也大减。而天气比较寒冷时,浆糊不易打的太熟,可以稍软一些,使用起来较方便。

使用浆糊:

(一)装裱书画忌用热浆糊。热浆糊粘性过大,而且因其温度高容易使纸、绫等材料变形,裱成的画幅必然凹凸不平,曲卷变形。

(二)装裱书画忌用厚糊,这是历来从事装裱工作的人所重视的。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良工用浆如用水,旨在多刷则浆水沁透纸,凝结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如墨用胶轻,只资锤捣之力耳。”厚浆糊装裱的书画,不仅易使裱件发霉,还会使裱件脆硬、笨拙不堪,更易发生断折现象。由于制好的浆糊是厚浆糊,装裱书画时,要根据各道工序的不同适量加清水调成稠稀不同的浆糊及浆水。

调配浆糊的方法:先从厚浆糊中取出所需要的数量,在盆内用浆棒捣碎,用力越大,粘性越强。加水时不能一次倒入过多,以免搅拌的时间愈长,糊的粘性愈大。最后,用细箩把调配的浆糊过滤一下,以免有小浆疙瘩。

在不同的装裱工序中,调配浆糊的比例如下:用于托绢、镶接、安装天杆地轴的浆糊,每时500克浆糊内加入清水50克。用于托绫、托绢本画心的浆糊,每500克浆糊内加入清水100克左右。用于覆托、干托纸本画心和上画幅覆褙纸用的浆糊,每500克浆糊内加入清水1000克。用于转边、回边的浆糊,每500克浆糊内加入清水300克。用于湿托画心、上手卷覆褙纸的稀糊水,每500克浆糊内加入清水1500克左右。

(三)用浆也要考虑生纸与熟纸、生绢与矾绢、裱件的厚与薄、吸水性的强弱等有关联的因素。

(四)夏天高温,冬天寒冷,调配的浆糊要当天用完。否则隔夜易发酵或冰冻,浆糊的粘性会减退,不能用于装裱。

由此可见,用浆和技法是装裱工艺的关键所在,两者缺一不可,都关系到裱件品质的优劣,所以书画装裱中浆糊的制作和技法在装裱中占有很高的重要性。

上一篇:试论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概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