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需求调查研究

时间:2022-04-15 05:09:00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需求调查研究

[摘要]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调查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性需求特征及其与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构成、城乡、区域等人口学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受访者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最为强烈,情感归属需求较弱;发展性需求存在明显的群体内部差异。最后,提出发展援助建议:发挥贫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基于群体特定的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援助;加强规划指导和提供公益服务机会;营造平等、宽松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发展性需求;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援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3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9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高校全面实行收费制度,由此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其资助问题的激烈讨论,研究主要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进入21世纪,在“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援助较之于传统经济援助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形势下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当代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性需求特征,对开展更有效的援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过程与样本分析

调查工作始于2014年9月16日,历时78天。按福州地区11所高校划分调查小组,负责联系高校学生组织和向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问卷并与部分受访者面对面访谈。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代表不同需求程度,由受访者依据需求程度进行选择。通过数理统计法对发展性需求总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群体(如年龄、性别等)受访者的发展性需求进行差异对比分析。

调查涉及的11所高校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船政交通学院。发放问卷421份,回收问卷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83.14%。调查对象包括164位男性,186位女性;大一83份,大二99份,大三105份,大四62份;东部沿海地区215份,中部地区72份,内陆地区62份;农村269份,城市81份。调查对象性别构成合理,年级、地域、城乡分布齐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表1)。

三、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性需求调查

(一)发展性需求的概念界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针对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本研究基于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将除生理需求外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归为发展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具体包括:独立自主能力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方面。其中,安全需求表现为增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将情感和归属需求进一步细化为心理健康需求、结交知心朋友需求以及获得他人关心的需求;尊重需求主要是对受到公平对待和他人认可的需求;自我实现主要是个人发展和回报社会的需求。

(二)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需求的总体概况

从总体看,首先,受访者对于提高自我实现需求最强烈,需求度最高。其中,对于设定科学有效的大学四年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选择“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9%)和得到参与公益活动机会的需求(占58.9%)最大;而对于比普通同学更需要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占29.1%)以及在竞争学生干部的时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占29.1%)这类更具个性化的需求较小,说明高校在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规划类指导和公益性实践机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受访者对增加安全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占46%),尊重需求(占40.3%)以及提高独立自主能力的需求(占35.7%)次之;第三,对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最低(包括心理健康需求,结交知心朋友需求,获得他人认可、关心的需求)。大多数受访者对于情感和归属需求持中立态势,尤其是对于结交知心朋友、得到更多关心方面,受访者表示不需要的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当前高校能够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包容性较强的环境以满足其情感归属需求。

(三)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需求群体差异分析

1.提高独立自主能力需求的差异分析

据调查,受访者对提高独立自主能力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即城市受访者(选择“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的人数占其类别比例的46.9%)高于农村受访者(占其类别比例的32.4%)。经访谈发现,其主要原因与成长环境有关: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工大潮不断涌向城市,留下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许多人后来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而言,农村贫困学生自小离开父母陪伴,多由年迈的长辈照顾,自然比城市贫困生更早学会独立。

2.安全需求的群体差异分析

在对于增加安全知识和技能需求方面,受访者的选择存在年级、性别和城乡差异。年级差异方面,大二受访者需求最低(选择“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的人数占其类别比例的38.1%),其他三个年级分别占48.9%、50.5%、49.2%。经访谈,大一,大三和大四受访者安全需求更高的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出于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而大三、大四年级由于年级的增长,即将面对社会复杂环境,自我保护的需要越发强烈。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对于增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要高于男性(女性占52.2%,男性占39%)。这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受到人身侵犯有关。

3.情感和归属需求的群体差异分析

在关于受访者的心理健康需求方面,被问及“是否需要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时,受访者的选择存在着家庭构成和城乡差异。家庭构成方面,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对于提供心理咨询的需求比例为29.2%,比非单亲家庭(占17.9%)更需要心理咨询。原因在于单亲家庭的贫困生缺少一份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其心理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城乡差异方面,城市受访者需求比例为25.9%高于农村受访者的18.2%。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相对于农村要复杂多元,压力也更大,因而城市受访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在关于获得他人更多关心的需求方面存在区域差异,据调查,内陆地区的贫困大学生需求比例为31.8%,高于东部沿海的贫困大学生。原因有:①内陆地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更大,乡土情深厚,远离家乡求学让他们更加迫切得到他人的关心。②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区域差异大,在陌生的东部沿海环境中内陆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需要得到的关心。

4.受尊重需求的群体差异分析

调查中,受访者关于得到公平对待的需求存在家庭结构和区域差异。单亲家庭贫困大学生对于公平对待的需求比例为57%,比非单亲家庭的贫困大学生更强烈。同时,在区域差异上,受访者需求强度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增(其中内陆地区为57.1%,中部地区为51.4%,东部沿海地区为31.7%)。原因可能与地理距离和文化价值观不同有关。此外,由于受访者对“自我实现需求”普遍较强烈,群体内部差异并不显著,故不作单独分析。

四、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援助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援助应推向更深层次,帮其“物质脱贫”还要助其“思想脱贫”,为其“输血”还应使其“自我造血”。但现有的资助体系多是大类覆盖式的物质资助,既没有根据贫困学生实际需求进行细分,也缺少对其成长发展更加有利的发展型援助。为了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型援助,结合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需求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一)培养奋斗自强精神,发挥贫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实际资助工作中,不少经济困难大学生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另一方面却由于学习基础差,不够努力等主客观原因,大学从未获得过奖学金。少数人甚至抱着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的思想。之所以造成“输血效果不佳,造血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存在“等、靠、要”观念。为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还是要撬动贫困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开展诸如榜样示范,自强先锋等校园活动,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谈心鼓励等手段大力弘扬培育奋斗自强的精神品质,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自信向上乐观的良好心态,培养顽强奋斗的意志来改变命运。

(二)基于特殊群体的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援助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在年级、性别、家庭构成、城乡、区域上都有明显的群体内部分异。以家庭构成为例,单亲家庭受访群体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高于非单亲家庭;对于得到公平对待的需求也高于非单亲家庭。因此,对于来自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应更加关注其心理状况变化,必要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的渠道。同时,特别注意助学金评定或平时接触交谈中保护其家庭隐私,避免让其感觉到自己被贴标签或被特殊对待。总之,教育实施者只有掌握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特征规律,开展针对性强的发展援助,才能更有效地满足贫困生的发展需求。

(三)加强规划指导和公益服务机会

一份科学有效的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明确人生发展目标,促进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提高未来的就业机会。调查中受访者对自我实现需求普遍强烈,尤其是对职业规划类需求和参加公益活动需求最强。因此,首先,高校要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更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跟踪调整。其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到国家等社会支持体系的帮助,一方面,高校应借助各种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如在感恩节开展感恩助梦活动,在发放奖助学金前后进行感恩教育等;另一方面为其感恩之情寻找报答机会,更多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机会,养成以行动回馈社会的习惯。

(四)营造平等又相对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

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强调个性、平等和权力。而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长期被贴上“贫困”标签,被以有色眼镜看待时,“贫困”将成为一种思想包袱抑制经济困难大学生自信心,影响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应该撕掉标签,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一定相对宽松平等自由的人文环境。为此,第一,要引导鼓励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正确看待家庭经济困难,塑造强大的内心和自信心。第二,倡导师生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份有理性认识。第三,更加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保护,如严格把控助学金评定和发放过程中的隐私泄露问题。

上一篇: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 下一篇:浅谈团体心理训练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