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自然?学之有趣

时间:2022-04-15 03:25:47

崇尚自然?学之有趣

摘 要:现代社会的人才观不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更多的是去衡量一个人主动获取信息,积极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小。幼儿园教学过程现在多数是单项传递,幼儿只是知识的接收器,等待被灌输,小班幼儿已进入“第一反抗期”,自我需求外化,而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接受知识的质量。具有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力,是开启幼儿智慧第一道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发现;自主;嵌入;情感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在常规教育中充分嵌入“发现法”,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预设”与“生成”的课程灵动结合,借幼儿自身之力助推他们发展,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发现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幼儿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知识。

发现法的运用,让幼儿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的背景下展开学习和活动。

1.发现需要教师情感的支持

康德说:“在人身上,有许多没有长成的胚芽,教育的职责就是合理地发挥这些胚芽的自然禀赋,以促成这些胚芽的健康成长。”幼儿犹如一颗刚刚破土萌出的嫩芽,任何不当的行为,即可致其夭折。

一天,孩子们在草地上高兴地玩耍。可有几个孩子趴着翻动胶垫,并大声惊叫:“这里还有!”只听见别的老师说:“翻什么这么脏,快走。”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堆西瓜虫。我故意问:“这是什么呀?”小朋友能说出是小虫子。我用树叶碰了一下西瓜虫,虫子立刻卷曲成一团。我顺势而问:“变圆的虫子像什么?”小朋友看到这个变化,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有的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鼓励他不要着急,慢慢说。老师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慢慢地说出来。

平时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发生偶发性的探索活动:树上的杏为什么会落下来;雨过天晴,操场上很多的蚯蚓、蜗牛,也会让孩子花费很长时间去观察……及时地发现这些偶发事件,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幼儿会很有兴趣地深入探索。相反,如果教师把自觉的发现探索行为,当作不守规则的玩耍而加以制止甚至于指责,实际上就是封闭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

2.发现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

对幼儿来说,发现、观察随意性大,从发现探究到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漫长的过程离不开成人的支持、鼓励、帮助和指导,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幼儿提供亲身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激发积极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在感受和体验过程中获得满足、兴奋和自信。

阳光下,幼儿对自己的影子非常好奇,当时就生成“踩影子”的游戏。并在不同的时间段让孩子们观察影子,对着太阳做出各种动作,发现影子的变化。以此设计活动“找影子”,投放的材料由易到难。先找小花的影子(轮廓区别大),再找动物的影子(轮廓区别不大),最后找相同娃娃不同动作的影子(有难度)。细致地引导幼儿发现、观察、比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从中找到自信。

3.发现需要足够自由的时间

自由是每个生命具有的潜质,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自由的平台,这样孩子才能展现其内在的天赋的本能。

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同样重要,多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园里果树茂盛、鸟语隐约、四季有果。季节的变化、环境的刺激,都可挖掘教育契机。每天清晨,游戏、散步、户外活动都给孩子一些自由观察和讨论的时间,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

时刻把发现法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情感需要,捕捉、挖掘生活中所隐含的教育契机,才能开启沁润幼儿心智,触发冲击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发展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作为育根者,多给幼儿一些自主、自由飞翔的机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顺应孩子天性和成长规律,做一个“等得了”的引导者,借助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真正健康、快乐、幸福地长大!

上一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抓住关键词,深化文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