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备课本,我的诗集

时间:2022-04-15 03:01:31

我的备课本,我的诗集

本人书橱的门不好,总是自动开着,里面本来只是作为收藏的一些书本,就天天对外开放。来的朋友、同事也就总爱朝里面看看,翻翻。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那两排三十多年来的备课本和各种教科书,尤其是那几十本破破烂烂的、被画得很乱的备课本,他们越翻越爱看。有位同事说,这些备课本像是我的一本本诗集。

他这么说,我想首先是因为我喜欢在备课本上顺手写诗吧。比如1983年开学的第二天,我新接手六年级的一个班。新生们和老师的情谊渐浓,我诗兴大发,写就了一首《西江月》:“窗外秋高气爽,室内自由畅扬,‘新’生‘老’师笑声同,奇闻出自漫讲。街上田间爸妈,吵打喜恨书章,热浪风雨沟鱼蟹,不知铃响学放。”诗是情感宣泄的渠道,这些备课本饱含了我多年的情感,我也常常拿来当诗集看。

另一方面,我总觉得教师和诗人应该是在气质上最接近的人。冷冰冰的课本躺在书桌上,最多只是天上含着雨水的云,而孩子的心灵是地上含着生命力的种子,老师就是能把云中雨适时洒向种子的人,这其间,老师一定要有一种“神功”,在那片云就要从种子上方飘过之前,化出雨来。课本的内容年年如是,老师的“神功”又从哪里来?就得在不同的种子身上采集,采集孩子们的各种情感,发现他们的愿望和想法,再融入自己和课本的情感,当所有这些情感都十分自然地共鸣在一起时,“神功”就来了,云便能自己成为滋养种子的雨。

40分钟的课,在没上之前,只是个抽象的时间段。老师进了课堂,采用怎样的“神功”,才能让种子萌发生命力,才能满足种子生长的渴望,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发芽、扎根、开花、结出香甜的美果?这种“神功”就在于老师有什么样的个人情感魅力,这其实和诗人是一样的,教师和诗人,都是调动自己和他人情感的高手,都是为了感染他人而存在的人,而教学和写诗一样,都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情感流淌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中,总是在不断地“纵容”自己内心的情感升腾和流动,也本能地会对限制教师情感发挥的事产生反感。记得在20多年前,忽然刮起了备课要字迹工整、格式统一的风,而我的备课本又乱又杂,有画有诗,还贴有很多突发感想的小纸条,显然是最不合乎潮流的,被称为“破菜饼”层层上报,成为逆风的典型。区教科室的领导特来电话通知,要我拿着我的备课本去接受检查。我记得那天,我早早起床,拿着当时的那本贴着各种纸条、鼓鼓囊囊、实在如“破菜饼”般的备课本赶到了区里的办公室,我需要尽快厘清“破菜饼”的头绪,讲清我为什么要这么写教案,然后再返校去上课。时间紧,我越说越急,越是想表达得清楚些就越是说不清,那位姓邹的老主任,边听我说,边翻看那些充满图画和删改的备课本,见我急得很,便说:“蒋老师,上课要紧,我不留你了,但你的备课本请留给我再细看看,可以吗?”“可以。”说完我便骑上车,飞也似的一口气踩了15里地,赶回学校,按时上我的课。

事后,我也不知道这位老主任是怎么评价我的“破菜饼”的,反正我没有受到进一步的批评,甚至也没有人再跟我提备课本乱的事了,我又可以按照既定的方式继续备课上课了。大约15年后,我在另一所小学传达室等候放学的孙子,遇到了以前的一位张校长。他拉着我的手向在场即将下班的青年教师说了这样的话:大家不认识他吧,这位就是我常提到的蒋老师,当年大嗓门的邹主任在全区校长会上说,他是一位真正用“心”备课的老师。

15年后我才听到当年的“检查结果”,这个结果虽然知道得有点晚,但有人能理解我的为师之道,能跟我的“破菜饼”产生共鸣,我还是挺欣慰的。说我用“心”备课可能有点过了,我更喜欢说用“情”备课。所谓的“情”,韩愈曾说过:“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我总觉得,备课,一定要先从课本和孩子们的情感入手,调动起自己的感情,喜欢上课本内容,喜欢上孩子们,然后再去备课。但看看今日,还有很多教师喜欢从“参考资料”、“备课手册”、“教案集”(我绝不是反对学习先进)入手去备课,备课本写得比印得还工整,但内容却是苍白的,毫无情感的,甚至是抄来的,这样备出来的课往往会与课堂实际分道扬镳,最终导致机械、程式化的课堂,按剧本进行表演的课堂,没有生发的死课堂,其原因都是缺少了“情”的因素,忽视了自己的感情、孩子们的感情和课本中的感情。

如果说,教育是在写诗,教师是诗人的话,那备课就是酝酿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我记得诗人艾青从延安起,无论是起是伏,半个多世纪他反复说的一句话是:“希望写好诗――让人看得懂。”他就说过:“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是人创造形式,不是形式创造人,为什么要让别人所创造的形式来束缚自己呢?不要让这样那样的形式来奴役我们。”情,是诗人的命脉,也是我们教师的命脉,其他的,如备课方式都是服务于情感的形式,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能让自己自由发挥的就好。

回看我三十多年留下的这些备课本,正是我的一本本诗集;回想三十年我教过的课,正是我写就的一首首诗。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朐山中学小学部

上一篇:儿童视角下的自主教育实践 下一篇:学生对课堂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