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戏曲经验 创新播音教学

时间:2022-04-14 09:08:25

借鉴戏曲经验 创新播音教学

教育部自2008年开始试点推行的“京剧进课堂”项目,虽然有助于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但由于地域伴生的戏曲种类不同,京剧在陕西的传播远不如秦腔等地方剧种广泛;同时,中专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京剧进课堂”并未列入教学内容;再者,教育部所选择的唱段以样板戏为主,并不能全面展示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

于是,在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尝试引入了以京剧和地方戏秦腔、豫剧为主的戏曲选段做教学参考。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用戏曲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课堂教育,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有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更能对其专业提升有启迪作用。

一、借鉴发音方式、学习人物塑造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多种艺术样态,并将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舞台呈现。戏曲演员的发声方式可以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借鉴;戏曲演员的人物塑造,也能帮助学生增强舞台表现力,使其更好地在镜头前展现自我。

科学的用嗓方法对于主持人和戏曲演员同等重要。过去戏迷以“听”为主要欣赏方式,所以“唱”就是戏曲表演的核心。比如京剧旦角儿使用的小嗓,河北梆子老生使用的背工音,豫剧部分旦角儿和须生使用的二本嗓子,本质上都是假嗓的运用。在给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上专业课的时候,播放秦腔名家肖玉玲演唱的《三堂会审》选段,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真嗓、假嗓,以及真假嗓的过渡和融合,对拓宽音域和增加声音表现力有极大的帮助。

过去剧团演出往往要“一本加三折”,没有科学的用嗓方法很难支撑下来。于是,很多戏曲演员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总结出适合的方法。秦腔名家马友仙年近七旬,其嗓音依然极具穿透力。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嗓音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上存在着问题,有的主持人连一场晚会都坚持不下来就已经嗓音嘶哑。如果播音专业的学生学会科学的用嗓方法就可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马友仙的唱段《窦娥冤》录音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用嗓的益处,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用嗓方法。

好的戏曲演员具有强烈的“气场”,这就是俗称的“镇得住台子”,好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素质。气场不仅是通过服饰和妆容展现,更是以饱满的精神所生发。秦腔名家全巧民身材瘦小,但只要唱出一句“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就能抓住台下观众的目光。陕西电视台主持人陈爱美主持《秦之声》多年,和很多身材高大的主持人或演员合作,但观众并不觉得不协调,反而觉得她更显光彩照人。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这两人的录像对比播放,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气场”是什么,并在实践中充分练习,扩大气场,以饱满的精神“俘获”受众。

戏曲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要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表演将内在感受传递给观众,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很多主持人在录制现场不敢跟观众直接交流目光,在镜头中看起来目光涣散无神,表情呆滞死板。京剧名家孙毓敏特别强调眼神的运用,她认为,和观众进行眼神交流是“加强感染力的绝好手段和窍门,简直就像一根线抓住观众的眼神、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观看孙毓敏演出的京剧《红楼二尤》和《金玉奴》录像,学生体会到“二目发光”所展现出的精气神,体会到“视像具体”所带来的感染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展现力。

传统戏曲特别是文人剧目,优美而凝练的唱词或者道白,不但为观众提供了艺术享受,还用最快的速度使观众进入剧情。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也必须用最流畅的语言与来宾交流。但是的确存在着部分主持人因为语言问题无法顺利完成节目的情况。如北京电视台某谈话节目主持人在面对一位学者的时候,提问刁钻乏味,被该学者嘲笑;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在一次直播节目中语言混乱,网友对此恶评不断。这种障碍也可以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得以改进。豫剧大师阎立品的《秦雪梅》里有大段典雅优美的唱词,特别是“灵堂”一折,三次献爵层层递进,通过精美的唱词和用典将剧情推向高潮。笔者组织学生观摩该折子戏的录像,要求学生以递进关系为主线写下观后感。在其后举行的辩论赛中,学生使用这种递进式的论说方式,通过用典和举例来验证己方的观点,同时语言严丝合缝,让对方无法攻破,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学生能沿用这种方式,对其今后成为一个优秀访谈节目主持人是有好处的。

二、培养爱国情操、力争德艺双馨

要成为一个剧种里叫得响的大师,拼的是文化。相反的,目前部分主持人的文化素质却有待提高。某主持人在节目中错别字连篇,甚至连嘉宾都皱起眉头提示他念错了字。评剧名家新凤霞演的虽是地方剧种,但举手投足显示出来的雍容大气跟她拜师齐白石学习国画分不开;在吴祖光的鼓励和帮助下,新凤霞还出版了26本书。在课堂上,笔者播放了新凤霞演出的电影《花为媒》片段,介绍了新凤霞的主要经历,学生们认为,必须广泛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才能在今后主持节目时避免出现错误和尴尬。

主持人和评论员不但应该提升文化素质,还需要与时俱进,具有新闻敏感性。在军阀混战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京剧大师程砚秋演出了祈祷和平的《荒山泪》,立即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而眉户戏名家李瑞芳在五十年代初演出的《梁秋燕》,则以婚姻自主为主题,表达了青年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京剧《荒山泪》中“愿世间从此后永久太平”和眉户《梁秋燕》中“自己的婚姻自己管”两个极具时代性的选段,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除了教材中例举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革命英雄主义作品外,传统戏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作品。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过豫剧大师马金凤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和秦腔名家宋百存演唱的《铡美案》选段,前者体现了爱国情怀,后者体现了刚正不阿,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要想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节目主持人,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镜头中主持人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但要提高专业素养,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艺德,不能在观众的追捧中迷失自我。豫剧大师常香玉一生奉行“戏比天大”,其核心正在于艺德高尚。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变卖了全部家产,又在全国巡演新编剧目《花木兰》长达两年之久,为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在课余时间,学生们观摩了由陈编剧、常香玉主演的豫剧电影《花木兰》并写出了观后感,有学生写道,“剧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不仅是中华民族孝道的集中体现,还是爱国主义情操的具体表现;生活中的常香玉大师更是为我做出了表率。……正是这种把人民当做亲爹娘,把职业看做比天还大的精神,指引着常大师的前进方向,也为我们重新灌注了精神上的洗礼。”可见,戏曲进课堂对学生的精神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上,在“戏曲进课堂”实行的过程中,笔者并不强调学得会、学得像、学得好,而是将更大的精力放在让学生理解剧情内涵、体会剧目精髓、借鉴表达方式和培养艺术思维等方面,让学生在欣赏戏曲获得美感的同时,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水平、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系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上一篇:戏曲小演员如何渡过“倒仓”关 下一篇:幽深绵缈意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