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14 07:47:44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176-02

【摘要】目的:使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急诊科赢得抢救“黄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10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分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对照组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程序护理,比较两组有效抢救时间及临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提前31min,意识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P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见性护理程序;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因伤情重、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各种外伤中占第1位[1]。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我科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抢救重型脑损伤5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6~76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将10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单号分为观察组,双号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肿大小、GCS等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来诊后均行急诊开颅止血、血肿清除减压手术。

1.2 方法:患者按编号成组,并成立颅脑损伤抢救小组,观察组患者按预见性护理程序要求实施,该程序分6步,依次为外观预测畅通呼吸道、给氧开放静脉通道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处置或术前准备入手术室。对照组按急诊科常规护理程序护理,即: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遵医嘱处置或术前准备入手术室。

1.3 效果观察:两组观察指标为急诊科有效抢救时间,即来诊至术前准备完毕时间。观察两组术后3日意识恢复情况及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伤后来诊时间比较见表1,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有效抢救时间的比较上(表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两组病人来诊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比较(X±s)

组别例数受伤至来诊时间(min)有效抢救时间(min)

观察组5040.08±28.43 39.18±10.18

对照组5050.9±28.9570.48±9.56

t值 0.4914 16.0045

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见表2。观察组3日内意识明显好转27例(54.0%),对照组15例(30.0%),观察组早期意识恢复优于对照组(X2=5.1724,p

3 讨论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主要是颅内出血,脑挫裂伤,二者相互关联,均会发展形成脑疝。有学者报道脑疝形成2~3h可造成伤员致残,时间越长,抢救成功的机会越少,脑疝超过6h,抢救成功的机会非常渺茫[1]。在脑水肿产生之前得到及时抢救和手术,无疑为术后康复打下了基础,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并发症

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观察组509(18.0)5(10.0)7(14.0) 7(14.0)

对照组5024(18.0) 12(24.0)18(36.0)16(32.0)

X2值 10.1764 15.10706.45334.5737

P

颅脑损伤的急救是否正确和及时,关系到抢救颅脑损伤患者是否能取得效果[2]。把最高效的人力、物力由住院部延伸到急诊伤员身上,伤员的生存率可达85%,比后期投入更具有现实意义[3]。把“手术黄金1h”作为抢救中心,调动一切因素,创造一切条件,保证手术尽快开展并顺利完成[4]。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对病人实施快、准、细的抢救,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通过外观预测患者循环状态、呼吸状态、意识、瞳孔、受伤部位等,判断病情,按流程迅速畅通呼吸道并给氧,以最快速度开放输液通道,降低颅内压,纠正休克,控制体表出血,做好基本生命支持的第一步后再动态监测血压、尿量、评估循环。在套管针开放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配血及相关功能检查,提早做好过敏试验、导尿、备头皮,及时与血库联系,保证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输上新鲜血液等,均把各项处置做在医生下达医嘱之前。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护士不再是被动地听医嘱做处置,而是通过伤情评估后,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以缩短在急诊科救治时间。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护士可有计划地做好协调工作,默契配合,形成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边救治边通知有关科室,缩短辅助检查时间,使抢救节奏加快。由表1可见,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提前31min,证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指导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患者在急诊科由被动救治转为主动抢救,使患者脑、心肺复苏时间大大提前,真正成为生命的绿色通道,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减轻了脑水肿对机体的继发损伤,

使患者在不可逆损伤之前得到救治,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手术和合并伤的进一步处理赢得了时间和保障。

颅脑损伤后除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损害外,更重要的是血肿周围继发脑水肿和缺血坏死[5]。外科手术的目的在于减轻或阻断继发性损害,挽救血肿周围受压脑组织功能,在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发生之前,予以清除大部分血肿,使血肿减压,能最大限度减少脑组织损伤,阻止脑水肿恶化。本资料中观察组术后48h复查CT,大部分患者由于血肿予以早期清除,其占位效应轻微,血肿部位低密度影无明显扩展,同时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程序训练了护士独到的急救意识和观察能力,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评估伤情的能力,通过正确判断、评估和救护,使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早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君厚,王广山,刘景涛,等.程序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2例.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2,14(1):50-51

[2] 续继军,李永涛,赵守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207

[3] 杨西宁. 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3

[4] 赵成进,韩双龙,苏晓贤,等.多发伤抢救的“手术黄金1小时”.急诊医学,2000,9(2):137-138

[5] 蒋争鸣,曹乐胜,姚力芝,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与早期微侵袭手术术后生存质量对比研究.现代康复,2001,5(9):28-29

作者单位:415003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一篇:急诊科护理纠纷及其防范 下一篇:关于如何估计产后出血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