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工业4.0”

时间:2022-04-14 07:21:20

平视“工业4.0”

“工业4.0”是2014年中国经济的热门词汇,关于它的研讨会频频举行,甚至有声音说,“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十年”,更多的声音开始习惯性“反思”,一再追问:“德国工业都4.0了,中国呢?”各种“中国应该赶紧跟随上马工业4.0”的观点亦此起彼伏。

两化融合:标准缺失

在“工业4.0”之前,身负世界工厂之名的中国已提出自己的制造业升级理念――“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虽然“工业4.0”和“两化融合”都被认定为国家战略,但“工业4.0”从概念提出到目标认定,都是企业作为核心推动。与之相比,两化融合则更多是政府的工作延伸。

虽然早在2002年就开始提出,但由于标准规则的缺失,“两化融合”人人皆谈,用一位行业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往这个篮子里装”,对中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支持有限。

该人士表示,“两化融合”开始比较宏观,落脚点在哪并不清楚,缺乏科学的规划。“围绕‘两化融合’,影响、帮助企业的政策很少,基本上可以说没有。”

此外,“两化融合”在不同时间、领域,目标都不尽相同。

“信息化其实很早就在做。企业里很早就谈MRP(物资需求计划)。MRP就是ERP(项目管理)的前身。在国外它是70年代提出的,1982年的时候,北京经贸委批了大量技改费用。当时IBM的一套设备下来得100多万美元。很多企业为此背了不小的债务,甚至因此倒闭。”一位通信业咨询人士透露。

201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国务院新闻办的会上表示,“两化融合”是工信部立足之本,现正在制定“两化融合”标准。该标准类似ISO9000的国际标准体系。如果该标准能得到大家认同,并取得成效,将来可到ISO去申请成为国际标准。

至此,在中国树立了多年的“两化融合”终于有了完整解释,从一个没有准确定义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每家企业都可以直接遵行的制度标准。

工业4.0:西门子“个人秀”?

与中国的“两化融合”相比,2011年才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进入人们视野的“工业4.0”,更像是德国的一场科技秀,为其部级产品搭建概念及展示平台,并通过对产品的概念化包装获得更高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放眼全球,目前能实现工业4.0目标的企业寥寥无几。而在德国,当前只有西门子。所以这工业4.0秀,也几乎成为了西门子的产业集成展。

“工业4.0”的核心概念CPS(赛博物理空间),是由通信设备连接起的网络化传感器、生产设施、产品的控制系统,借用该技术可实现在产品、生产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智能生产――事实上,这也正是西门子的布局与诉求。

近年来,世界制造大国都提出了各自的新工业改革口号。但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加剧的今天,各个国家的制造业振兴计划难以一蹴而就。

提出“工业4.0”的德国也倍感焦虑。

2014年11月17日,德国之声网站报道说,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IW)公布的德国半年度经济报告“秋季调查”显示,德国企业信心正在下滑,预计2014年度经济增长率仅为1.2%,这意味着,德国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2900家德国企业中,24%计划明年招录新员工,而此前“春季调查”的结果为38%。

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4.0”在德国国内能否成功扭转经济低增长的趋势,依然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制造业:忌邯郸学步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与德国工业相比,中国工业目前仍有较大差距,近期内“工业4.0”并不尽适合中国制造业。

原因在于,中国问题是工业化过程没彻底走完。从制造设备到产品工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自动化、高精度的制造设备国产化的缺失,导致众多无力进口昂贵外国设备的中国企业,还只能徘徊在低利润的初级加工端,如果急于求成,只会事倍功半。

比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研究所人士透露,目前完全自主的国产芯片制造设备只能满足8英寸及以下硅圆晶片的生产需要,且CD尺寸(芯片中最小构件尺寸)都在1微米到0.1微米之间。而这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量产规格,目前世界主流芯片制造规格已达到12英寸硅圆晶片,CD尺寸则已达到28纳米。

“我们在认识和看待工业4.0的时候,既不能仰视,过分夸大其意义和作用;也不能俯视、轻视,认为其是商业炒作、新瓶装旧酒,而是要理性客观分析其战略意图、核心理念和路径方法。”在11月7日的一个公开会议上,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安筱鹏如此表示。

上一篇:什么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展开“青一代”老板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