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时间:2022-04-14 07:02:12

【关键词】清代;铜造像;尊胜佛母;密宗

【摘 要】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造像,三面八臂,面相和手持法器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不同的功德,是密宗的重要佛母造像之一。造像的工艺精湛,从其艺术风格分析,应是乾隆时期所造。

1973年12月13日,山海关文物保管所入藏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造像,定为三级文物。此造像通高17.5厘米,宽11.4厘米,厚8厘米,莲座高3.2厘米,重1470克。佛母像共三面,每面三目。主面白色,呈寂静相,额角分明,眉眼细长,高鼻小嘴,下颌内收,头低垂含笑,貌如妙龄少女,给人一种亲切祥和而又宁静致远的感觉。右面黄色,为慈悲相。左面蓝色,是忿怒相。三面均头戴宝冠,葫芦形发髻高耸,双耳圆大厚重,耳饰华美。通身着天衣,佩戴璎珞,璎珞长垂及腹。肩披帔帛,垂于两侧,线条流畅。造像身体左右各四臂,均饰臂钏和手镯。腰间缠绕绶带,裙裳錾刻花纹,戴脚镯,身躯如秋月般皎白无瑕,呈“S”形曲线流畅优美地结金刚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为上下双莲瓣莲座,束腰部不明显,莲瓣较为平板,位置偏高,底边圆缓。

据《中华大藏经》[1]的记载,尊胜佛母像右侧第一手应持四色十字金刚羯摩杵于胸前,代表降魔降灾;第二手应托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为其上师,表怀爱;第三手应持箭,压伏妄想之刺激;第四手施与愿印置于胸前,代表给予一切殊胜如愿以偿。左侧第一手应成训诫印,持金刚索,代表制服一切难调伏之众生;第二手应执弓,代表超胜三界;第三手应上扬作施无畏印,代表使众生远离一切怖畏;第四手应成禅定印,上托火焰珠甘露宝瓶,代表令众生得以长寿无病。但因此尊佛母像入藏之前未经妥善保管,手持的法器已全部丢失。

尊胜佛母,亦称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藏音为“南觉玛”,是密宗的重要佛母之一[2]。密宗中的佛母指佛法、般若智慧,是佛理的人格化和神格化。尊胜佛母为女性化身,密号为“除魔金刚”。尊胜佛母有三面八臂,主尊的肤色和八只胳膊都是白色,额上生一眼,呈微笑佛母相,是无上智慧的本尊。右面黄色,为密宗菩萨慈悲相。左面蓝色,是明王忿怒相的示现[3]。尊胜佛母三面集一身,拥有智慧、慈悲、忿怒的圆满功德。据佛经所记,尊胜佛母主长寿,修持此尊可增福延寿,消灾免难。

藏传佛教极少用铁铸佛像,常用金、银、铜制成,喜鎏金,佛像的耳环、胸饰、臂钏、眉间白毫、宝冠等部位镶嵌松石、宝石、珍珠等。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件尊胜佛母造像,除藏传佛教特征鲜明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历史性。此尊佛像是山海关文物保管所馆藏的唯一一尊藏传佛教造像,它的存世为研究明清时期山海关的藏传佛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在藏传佛教中,殿堂入口处的门楣上方,或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必须将尊胜佛母与长寿佛、白度母一同供奉,被视为福寿吉祥的象征。这种规格只在藏传佛教中可以看到,汉传佛教的寺庙中是见不到的。2.传承性。藏传佛像经过历代传承,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关比例、面相、标识的法则,岁久不变。《造像量度经续补》中对佛母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乳瓶广八指,周三倍,胎偶则凸高分四指,坚实不倾,乳尖珠高阔各一指。双瓶中间横二指,发作半攒,崇六指,向后倾之。余发下垂,而梢过手肘。面形如芝麻(或作卵形),目纵三指,广半指,似优波罗华瓣形。臂梢、胫梢、指尖、腰之极细处,俱比他像稍细,而肩顶亦作低二指。下身之广阔分,比本制诸像,稍加宽厚。衣服庄严同菩萨像,而总用正大窈窕之相方可。”[4]此尊造像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清代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其工艺之精湛,代表了清代内地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但这两个时期的造像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康熙时期的造像造型挺拔,面相庄严,五官匀称,比例适中,注重写实,手法细腻,形象生动,整体效果优于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的造像脸型偏方,面相饱满,额头宽而隆,眼睑下垂,弧度很大,呈俯视状,鼻多作三角形,略显生硬,嘴唇短而厚[5]。与此对照,笔者认为,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尊铜鎏金尊胜佛母像应是清代乾隆时期所造。

――――――――

[1]《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87年。

[2]马书田:《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华文出版社,2003年。

[3]金申:《佛教美术讲座》,文物出版社,2008年。

[4]《造像量度经续补》,百度文库。

[5]王昕:《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对我国大陆与香港之间虚假贸易规模的估算 下一篇:压力容器检验缺陷问题及处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