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思维的对策

时间:2022-04-14 06:47:4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思维的对策

【摘 要】课程改革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生活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其思维形成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开放 激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38-02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如何才能正确驾驭课堂、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进行开放式教学拓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儿童天性好奇、好动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 开放课堂,注重引导

1.注重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多教师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框架禁锢下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课堂中教师只管“教”,不管“学”,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如林格所说“教师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关心这样的委托,为了‘教’这门学科或技能我应该做些什么?而忽视同样重要的问题,‘学’这门学科或技能的学生在做什么?”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这是课堂教学应考虑的重要问题,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注重学生参与,放开思维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以较好地培养,教师课堂放开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说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加以选择,教师只加以引导和提示,仅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算理。

如在教学长方形体积公式时,教师不是在讲台上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先分别用手中的学具,将若干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因为每个同学拼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各不相同,这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学们数数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想一想每个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乘积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每个拼成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正好是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在学生自由讨论、探索中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整个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紧张有序,放而不乱,积极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激发。

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有了这样良好的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才能,教师要尽量放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任意想象,在广阔的思维领域里主动探寻新的知识。

二 灵活教学,注重成效

1.灵活教法,渗透学法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如何灵活地驾驭课堂,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又渗透给学生什么样的学法,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教师课堂中用的虽是启发式,只是问得多,启发得少,学生的思维难以离开教师的唯一答案,“填鸭式”的教学名符其实,把学生视为只是接受的被动容器,可是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采用何种教法,都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过程为主轴、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内在积极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样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灵活思维,优化课堂

思维的灵活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堂优化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一堂失败的课,最起码是不成功的,更谈不上优化课堂了,教师对课堂教案设计要全面放在活跃学生的思维上,把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活动定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成效。

为此,灵活课堂教学,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都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提高效率为宗旨。(2)应把握时机,适时引导,由浅入深。提问也好,引导也罢,都应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3)要照顾全体,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最终都能摘到果子,都能体验到成功所产生的乐趣。(4)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眼光、真诚的赞许,多一些心灵的交流、沟通,学生便多一分自信、多一分创造的灵感,那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三 创新思路,培养发散思维

1.创新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路的重要途径是训练其发散思维。加强学生创新精神意识的培养,要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概念等为基础,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基础知识与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关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求出勤率,一般学生会用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来求,如果知道缺勤人数,怎么求出勤率?教师再进一步问,如果求出了缺勤率,怎么求出勤率?启发学生:出勤率和缺勤率的和是多少?那出勤率等于什么?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会用新的思路求出勤率=1-缺勤率。这样打破常规思维,启发引导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

2.拓宽解题领域

新的解题思路在解答应用题中能更好地得到体现,解答同一道应用题可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出现一题多解是很常见的,可更易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学习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如教学“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用多少天?”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大部分学生都是先算出3天完成多少件,再算每天完成多少件,再看1200件里有多少一天完成件数,就得出共需用多少天,列式:1200÷(1200×40%÷3);师生共同分析后加以引导拓宽思维,3天完成40%,每天完成百分之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1里面有多少个1天完成的百分之几,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就需用多少天,列式:1÷(40%÷3);本题除了上面两种解法,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呢?“3天完成40%,怎样理解?”能否理解成“3天是总天数的40%呢?又如何计算?”通过进一步启发,学生就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解题思路,3÷40%就直接求得答案。这样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理想象,教师恰当地引导,拓宽了思维活动空间,并鼓励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有利于学生继续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便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姜曙光主编.教师掌控课堂的技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中生作文出彩也需教师的巧妙策略 下一篇:丰富数学活动体验 促使学生自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