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4-14 06:06:57

补肾活血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6年9月~2012年9月门诊及住院帕金森病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补肾活血中药和西药美多巴,对照组单用美多巴,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英国帕金森病学会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量表(UPDR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失眠、便秘、多汗、精神障碍、乏力、不明原因导致的疼痛、认知障碍等的发生率。 结果 治疗组用药前后的UPDRS评分差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非运动症状,如失眠、便秘、多汗、乏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精神障碍、不明原因导致的疼痛、认知障碍等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补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同时对于非运动症状如失眠、便秘、多汗、乏力等亦有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帕金森病;美多巴;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a)-0099-04

Clinical study of Parkinson disease treated with Bushen Huoxue Decoction

CHEN Songsheng MA Qiaoya WANG Ruili HU Chunt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adre Ward,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ushen Huoxue Decoction on Parkinson disease. Methods 70 cases of Parkinson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3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5 cases). All the cases came from the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06 to September 2012. In treatment group, Bushen Huoxue Decoction and madopar were administered. In control group, madopar was only administered. 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3 months. The 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 was used to score the 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in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non-motor symptoms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including insomnia, profuse sweating, mental disturbance, fatigue, unknown pain, cognitive dysfunction, etc..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UPDRS scores were much more different in treatment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medication, in treatment group, of non- motor symptoms, the incidences of insomnia, defecation dysfunction, profuse sweating and fatigu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tatistics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ose of mental disturbance, unknown pain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Bushen Huoxue Decoction can improve apparently not only in the motor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but also in many non-motor symptoms patient such as insomnia, defecation dysfunction, profuse sweating and fatigue.

[Key words] Parkinson disease; Madopar; Medicati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渐进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我国PD患者总人数已超过200万[1]。西医的药物治疗一直以复方左旋多巴替代为主,然而该疗法虽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控制病程的进展。同时,还存在着随服药时间延长药效递减的问题,出现运动波动(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异动症以及精神障碍等不良反应,使患者难以耐受[2]。另外,PD患者多伴有精神障碍、失眠、流涎、多汗、便秘、乏力、不明原因导致的疼痛等非运动症状。以前对于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关注不够,近年来随着对PD研究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这些非运动症状有时甚至比运动症状对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甚至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3],而现有的药物治疗均对这些症状无效。本研究临床应用补肾活血方联合美多巴治疗PD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6年9月~2012年9月干部病房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70例,病程1~6年,平均3.8年;其中初治23例,服用美多巴1~2年28例,服用美多巴2~5年1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63~78岁,平均(67.52±7.68)岁;Hoehn-Yahr分级1.0级3例,1.5级6例,2.0级19例,2.5级3例,3.0级4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62~75岁,平均(66.43±7.52)岁;Hoehn-Yahr分级分别为2、7、18、4、4例。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英国帕金森病学会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执行;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

1.2.1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PD患者,在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平衡障碍四主征中至少具备两项,前两项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症状不对称;②年龄在50~80岁之间,Hoehn-Yahr分级1~3级的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③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1.2.2 病例排除标准 ①症状性PD,包括血管源性、药物性、感染(脑炎后)、缺氧、中毒、代谢、外伤、肿瘤等原因引起的PD;②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层基底节变性、路易体痴呆等;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者;④原用美多巴剂量超过试验剂量者;⑤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⑥不能耐受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美多巴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天375~750 mg,分3~4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方(制首乌30 g、益智仁12 g、黄精15 g、熟地15 g、银杏叶20 g、地龙15 g、丹参30 g、郁金12 g、川芎15 g、生山楂12 g),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早晚各200 mL,疗程均为3个月。两组均常规用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均采用国际统一的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治疗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分,计算出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多巴的用量变化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失眠、便秘、多汗、精神障碍、乏力、认知障碍、不明原因导致的疼痛等症状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

两组UPDRS评分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UPDRS的评分差为(11.72±3.21)分,高于对照组的(5.35±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美多巴用量的变化比较

治疗组美多巴用量减少的有23例,占该组的65.71%;而对照组美多巴用量减少的仅有3例,占该组的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美多巴用量的变化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3 两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中失眠、便秘、多汗、乏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精神障碍、不明原因导致的疼痛、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PD起病隐袭,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患病率约为2%,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迄今为止,PD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通路上,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以及残存的神经元胞浆内路易小体形成,导致多巴胺耗竭及胆碱能系统活力相对增强,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6]。国内外研究认为,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蛋白质过度表达和聚集、免疫异常、细胞凋亡等一系列事件有关[7]。

PD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D患者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方面, 药物治疗尤其是西药治疗亦集中在改善运动障碍方面[8]。该病除了运动症状以外,随着疾病的进展,所有患者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非运动症状。有些非运动症状不仅出现在PD早期患者中,而且会成为疾病的首发症状,甚至出现在疾病之前。2003年Braak等研究发现,PD患者除黑质纹状体系统发生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外,其他多个部位均可累及[9]。Braak等按路易小体出现的顺序将PD的病理过程分为6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累及嗅球、嗅前核及迷走神经背核,导致嗅觉异常及便秘;第二阶段病变发展到下位脑干,被认为是PD患者产生幻觉、抑郁、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疲乏的关键区域;第三、四阶段病变累及中脑黑质及其他深部核团,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典型的PD运动症状;第五、六阶段病变累及边缘系统及新皮质,此时患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抑郁、认知功能下降、幻视等[9]。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观察到,不少PD患者在典型的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即有嗅觉障碍、便秘、抑郁、失眠等非运动症状出现[10]。也为Braak等提出的六个病理阶段提供了临床支持[11]。这些非运动症状涉及到精神、情感、自主神经、认知、睡眠及感觉等多个系统,并非完全是PD的并发症,与PD的运动症状在发病机制上是密切联系的。这些非运动症状和运动症状一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12]。而西药对这部分症状的改善往往收效甚微。

中医学将PD归属于“震颤、振掉、肝风、颤振”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与风、寒、痰、瘀、火等有关。《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医学纲目》记载:“风颤者,风入于肝脏,经脉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手面摇手足颤掉也。”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首次把表现为震颤的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症”:“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这是对PD主要临床表现及中医病机的认识,比英国医生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的描述早约300年。清代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中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肾火,极为难治”,阐述了PD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和预后。

PD患者大多为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在此基础上肝失所养,肝风内动,从而导致本病。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脑髓空者,……知觉运动俱废,因脑髓之质,原为神经之本源也。”指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与脑精髓衰少有关。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精生髓,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肾精是中医脑形成的物质基础,脑髓之源于肾,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会产生精神思维和肢体运动障碍等种种病变。本病起病隐袭,病程缠绵,患者的症状往往从单侧肢体开始,呈“N”字形进展,逐渐累及双侧及躯干全身,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的观点。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PD病位在脑,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脑髓受损,瘀血阻络。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肾虚与血瘀的病理状态贯穿于PD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从而提出了补肾化瘀法治疗本病,并据此研制成补肾活血方。方以制首乌、益智仁、熟地共为君药,滋补肾精、益智醒脑;银杏叶、川芎、丹参、山楂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共为臣药,以助君药补肾益脑,活血通络。佐以黄精补肾健脾,郁金祛痰化浊,地龙利湿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肾精、化瘀活血、涤痰通络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何首乌提取物对MPTP所致的PD小鼠的运动功能有改善作用,推测可能与何首乌能抑制B型单胺氧化酶(MAO-B)的活性,使脑内DA的含量增加有关[13]。丹参能改善微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有效促进体内Bcl-2基因的上调,减少PD移植神经元的凋亡[14]。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苷能够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白果内酯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递质的不断更新[15-17]。

本研究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联合美多巴治疗PD疗效优于单用美多巴。补肾活血方有助于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能减少美多巴用量和减轻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于失眠、便秘、多汗、乏力等多数非运动症状亦有明显的改善,而对于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不明原因的疼痛、认知功能下降等改善不明显,可能与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有关,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在PD治疗上能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Zhang ZX,Roman GC,Hong Z,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prevalence in Beijing,Xian and Shanghai [J]. Lancet,2005,365:595-597.

[2] 陈生弟,乐卫东,陈先文.帕金森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267.

[3] 董青,李焰生.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4):310-312.

[4] 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93-1102.

[5] 李军艳,杨明会,赵冠英.试论肾虚血瘀是帕金森病的基本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68-771.

[6] 仲诚,黄萍,孙照国,等.补肾活血通络胶囊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12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 343-344.

[7] Fiskum G,Starov A,Olster,et al. Mitochondrial mechanism of neural cell death and neuro-protective interven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Ann NY Acad Sci,2003, 991:111-119.

[8] 陈海波.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治疗史及现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451-452.

[9] 高俊华,闫兆芬,孙莉,等.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3):2576-2580.

[10] Park A,Stacy M.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J Neurol,2009,256(suppl 3):292-298.

[11] 尤雪梅,张巧俊,李立博,等.帕金森病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电活动及5-HT1A受体表达的变化[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6):643-649.

[12] 李文涛,李如奎.加味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42例[J].陕西中医,2012,33(5):549-551.

[13] 袁崇刚,白桦,阳飞昆,等.首乌制剂对MPTP引起的小鼠帕金森病的防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95.

[14] 郑鸿燕,曾水林,李涛,等.丹参注射液促帕金森病移植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 12(2):1.

[15] 周宗水.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39.

[16] 李敏,杨明会.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例临床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26(3):1-2.

[17] 白雪,赵立志,罗钢,等.杨思进教授辨治帕金森病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3,8(1):63-64.

(收稿日期:2014-03-14 本文编辑:张瑜杰)

上一篇: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下一篇: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