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话题的点与面

时间:2022-04-14 02:09:28

【摘要】举例来讲,《色・戒》上映之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在大多数媒体那儿,《色・戒》绝不仅是被作为一部影片来报道的。 《深圳商报》以《张爱玲的色与戒》为主题,以张爱玲为切...

以《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等为代表的生活消费类媒体,在版面内容与读者定位上与传统的日报周报有明显区别,这类报纸的拳头版面多为重磅话题与深度报道,关注的社会层面大多为民生话题与新闻事件的后新闻,其切入点与落脚点也多为社会生活层面及人文关怀层面。现代的新闻被越来越多地话题化了,已经远不同于十几年前现场发回的几百字的消息,在第一现场的记者们越来越执著于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与对事件因果的追问,后方的编辑亦着力于更深层次的解读新闻事件,使其与社会性话题勾连,以引起更广泛的注意和更深远的影响。

两个点与两个面

在新闻话题化的过程中,两种点最容易被人们提起,一个是切入点,一个是落脚点。与之相对应的,从切入点深入进去的就是事件的全貌,这是新闻话题化中关于深度的要求;而与落脚点相对应的,则更多的是由此落脚点而生发的对于类似社会问题的拷问,这就是新闻话题化中关于广度的要求。两个点所牵出的两个面,囊括了一篇好的重磅话题的两大重要因素。

找准切入点,还原事件全貌

对于一个事件来讲,真相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不管是采访者也好还是读者也好,常常会因个人的喜好选择某一方面的内容来予以关注,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关于同一件事情,有了不同侧面的深度报道,这些不同的侧面,常常是因切入点不同引发的。

举例来讲,《色・戒》上映之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在大多数媒体那儿,《色・戒》绝不仅是被作为一部影片来报道的。

《深圳商报》以《张爱玲的色与戒》为主题,以张爱玲为切入点,引出了关于色(基本人性)与戒(政治伦理)的话题;

《新京报》以《李安:从爱、变、家、国中一路走来》为主题,以李安为切入点,引出了关于李安,这位传奇导演的话题;

《华商晨报》以《让性成为公开场合禁忌的话题》为主题,以性为切入点,引出了关于公开场合禁忌的话题;

……

同一事件,因为切入点的不同,其反映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切入点成就了各报不同的个性,适合不同口味的读者群。

寻找落脚点,使话题更具谈资功能

不管怎样的话题,都要有一个落脚点,这样才可以使新闻具有张力,那么,怎样寻找落脚点呢?确定“点”有一些常用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题材来使用。比如:

1.问问题。这是确定重磅话题的“点”的最常用方法,尤其是在新闻事件刚刚发生,相关报道还不充分的时候最适用。看到一个新闻,要对其中一些简单的事实提出问题,寻找这个题材别引人好奇,而事实又特别缺乏的那一方面。

2.推测与验证。推测的产生,一方面要符合日常思维逻辑,另一方面,编辑和记者掌握的资源和积累,在这时就特别重要。推测产生后,下一步是验证,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收集事实来看这个推测能否成立。如果大量事实符合这个推测,那么“点”就在这里,只要把事实收集足够,并很好地组织起来,文章即成。但如果事实与推测不一样,或是不足以支撑推测,那么这个推测就不能成立,“点”还需另作考虑。在使用推测与验证的方法时,最忌讳的一点是观念先行,就是强令事实符合自己的推测,那样,会令报道失实,引来麻烦。

3.质疑。保持对新闻事实与新闻结论的怀疑,是重磅话题编辑和记者最为重要的一个素质。在有些报道中,因为表面新闻事实的简单,或是强势媒体的介入,会形成一边倒的报道结论,这个时候,对于这些结论的质疑,可能产生新的“点”,从新的“点”挖下去,就可能发现新的新闻事实。还有一种情况,报道不是假新闻,但披露出的新闻背后仍有隐情。比如前段时间热炒的“孕妇李丽云之死”事件中,在前期的大多数报道中,肖志军都被称为李丽云的“丈夫”,如果是夫妻关系,在手术同意书上拒绝签字,以常人来想,是非常怪异的举动。在此后的报道中,一些记者揭出“二人并非夫妻”一事,这就使肖志军拒绝签字事件变得稍易理解,新隐情的揭出,使事件的深度又增加了。

4.走。对于那些事件重大,但新闻主体的“点”相对平庸的新闻,或是那些新闻主体的“点”已被挖掘一空的新闻,可以尝试在新闻主体以外进行突破,看看是否有这则新闻能够承载,也值得人们思考的内容。走的方法在使用中,要避免扔了西瓜抓芝麻,避免花边化。只有在的“点”足够重要,又的确是这则新闻能够承载、能够体现的时候,这个“点”才可以使用。

5.确定观点。在一些新闻事实相对简单,道理基本清晰,编辑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在深度报道的操作中尽量慎用,因为媒体毕竟是公权力,而个人的观点常有偏颇之处,使用公权力传播偏激的私人情绪和私人观点,极不符合职业道德,造成的影响也极坏。但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广泛,许多所谓的“新锐”媒体经常为了夺眼球而制造事实,或是断章取义,以此吸引读者暂时的关注。一时的关注和部分读者的叫好并不意味着成功,一个不能保持中立客观的媒体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公信力,而这类做法对于自己和所在媒体名声的损害却是长久的。

上一篇:视觉设计:贯穿始终的细节 下一篇: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