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呐喊,凄美的人生

时间:2022-04-14 01:31:50

【摘 要】随着汤唯主演的关于“萧红”传奇人生《黄金时代》的圆满上映,这位快让大家遗忘的文学天才以及她的作品又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萧红的作品以敏锐的女性视角为切入点,并将自己的悲剧人生和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塑造了一些以死抗争旧社会,希望得到自由的女性。本文从女性抗争意识的角度出发,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三部代表作品为例,反映萧红作品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萧红;小说;反抗;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44-02

一p萧红个人经历促使女性反抗意识形成

(一)童年的记忆带给她无限忧伤。就人一生的经历说,童年的经历往往成为其性格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童年的经验对我们终生的影响,是异常巨大的。从萧红的作品中来看,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快乐的,虽然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地主家庭,可是萧红的生母过早去世,她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漠不关心和继母的虐待中度过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没能给她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精神家园。在家庭中,她感受不到温暖和爱,只收获了人的自私,冷漠和压抑,感受到的是作为“女儿”所受到的轻视。这些感受在萧红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叛逆的种子。尤其是父亲的形象对萧红叛逆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萧红曾说过,父亲时常为了贪婪而失掉自己的人性在其作品《祖父死了的时候》中描写道“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由此可见父亲在她成长过程中对她有很大的伤害。在萧红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童年受到的伤害养成了她敏感、忧郁,同时又倔强叛逆的个性。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又孤独的,她希望可以长大后独立从而脱离冷漠的家,所以20岁那年她逃出了父亲的家,而后一直过着流浪困苦的漂泊生活,然而她一直对“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从未放弃。这使她今后的创作路上善于塑造悲剧的女性形象,把自己的对人生的渴望寄托于角色中,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始终在与自己的命运做抗争,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反抗特性。

(二)个人感情经历,漂泊的命运促使她成长。长大后,封建家族包办婚姻不允许她有丝毫忤逆,倔强的她以逃婚来追求自由理想。后由于断绝经济来源,她迫于生活压力与当时包办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怀孕后遭无情抛弃于小旅馆中,由于无钱支付房租,在东兴顺旅馆充当人质的萧红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救,自此结识了萧军。但相爱后,由于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及感情多次出轨,两人感情时常出现危机,到1938年4月与萧军正式分手。

当年一直追踪研究萧红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谈到“二萧”的关系中说过,“萧红是个被保护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杂工,她做了多年萧军的佣人、姘妇、密友以及受气包”。从萧红的作品以及她与萧军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对萧军存在着深深的,少女般的依依与不舍。而后她又与结识多年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结合,端木打小娇生惯养,他不但没能给身心受伤的萧红家庭温暖,反而还要让弱小的萧红源源不断的照顾他,每当生活遇到磨难时,他便抛下萧红寻找自己的出路,这给萧红造成了更严重的伤害。1936年,给予过萧红极大精神支持和帮助的鲁迅逝世,这让萧红悲恸不已,失去了最大的精神依靠。1940年1月,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达香港。她在病贫交迫中坚持创作。1942年12月,病重的她被送进医院,因误诊错动喉管手术,导致后来的死亡,享年31岁。萧红临终前写道:“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到生命的最后,她失望了,她始终没有迎来理想中的“黄金时代”,那个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没有一点压迫可以自由创作的属于自己的时代。

据调查,从1927年至1942年,萧红有过15次以上的“漂泊”,她居住过的地方有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东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江津、香港等地,从没有在一个地方真正住过两年以上。“一直就在挣扎中漂泊,在疾病中奔波逃离”,竟然成为萧红的生活常态。

我们只能感叹萧红一生感情经历太过曲折,生活太过艰辛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萧红就已经清醒的意识到身为一个女性的可悲境地。在她与萧军的感情生活中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她不甘心做一个被保护的弱者角色,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想从“依附”的背后站起来,追求人格上的平等和独立,支撑她的唯一力量便是文学。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得到鲁迅矛盾等人的高度评价,她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传达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女性情感意识。

她的一生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没有放弃希望与内心的坚守。从脱离封建包办婚姻到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再从她直至病危一直都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子,她渴望温暖和安定的美好生活,而坎坷的感情经历,漂泊贫困的一生,给予她更多的创作灵感,以及对生活愈挫愈勇的坚强勇气。

二p结合作品来分析女性反抗意识

(一)怀揣爱情,以自己“独特”方式抗争。《生死场》中的金枝怀着少女般的、对爱情的憧憬深爱着成业并怀上他的孩子,恐惧的金枝期盼着成业给予安慰并及早托人提亲,但成业对金枝只有动物性的欲望,婚后对她非打即骂,还害死了自己的女儿,金枝的爱情就这样被欲望践踏了。可怜的金枝从爱情中得到的是男人的粗暴和旁人的耻笑,在丈夫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释放原始欲望的工具。爱情带给她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欢乐。最后金枝醒悟了,她在遭受亡夫和失去爱女后,渐渐意识到要靠自己,才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地位。于是她毅然地走入了城市,在城市中靠双手挣钱。而她最后对王婆说的那句“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表明经历一系列磨难后,她思想转变了,觉悟也提高了,体会到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反抗日本外来侵略是主要的,其它的是次要的,有国才会有家。

最令人惋惜的当属《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作为萧红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表达的却是一种悲凉而唯美的爱情。翠姨“长的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端庄、温柔、聪明、会弹琴、识字,在萧红笔下这是世上美丽且完美的女子。就是这样一位性情极好的女子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去爱自己喜欢的英俊出色的堂哥,反而要嫁给封建家庭包办的个子小长相丑的男人。最后,翠姨只能以上学、治病为由推迟婚期。眼看着婚期日近,不敢表白的翠姨默默忍受情感与封建家族的双重折磨,宁可抑郁而死也不肯吐露半个“爱”字,她以她独特的死亡方式守护自己爱情。或许有人说她懦弱,有奴性被动接受性,但如果她没有反抗性和抗争性,她可以顺从的接受安排好的婚姻,一辈子可以不愁吃喝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不想给爱人添更多的麻烦的想法下,她选择的是默默守候,以死亡抗争封建礼教;是极度黑暗的封建社会残害了她,在当时的社会她的选择既是无奈的也是必然的。

(二)勇敢追求自由,反抗封建世俗。《呼兰河传》里还讲了另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人物王大姑娘,王大姑娘是个个子高大、大眼睛的、别人眼中有福相的姑娘,当她还在娘家的时候人人对她赞不绝口:“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将来看吧。”而当王大姑娘自己做主嫁给了磨官冯歪嘴子,违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之后,人们对待王大姑娘的态度便彻底转变了,话语都变成了“好好的一个姑娘,看上了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念头是啥年头!”“那姑娘不是好东西,你看她那双眼睛,多么大!”“我早就说过,这姑娘好不了”,同院住的人没有一个不说王大姑娘坏的。所有的优点已经变成了大家嘴里的缺点。邻们冒着严寒探访、作论、作传、还有给她作日记的,把王大姑娘变成周围人的笑料谈资,冷酷无情和生活的艰难日日煎熬着她,但她却不为所动,依旧和丈夫冯歪嘴子更加努力勤劳的生活,并想要生自己第二个孩子。虽然结局是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后难产而死,但丈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更加努力的生活。纵观王大姑娘的一生,她始终是个勇敢、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女人,她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丈夫冯歪嘴子,在她死后冯歪嘴子更加努力的生活。文中记载道“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拼命干活,亲切的和每个人打招呼,努力的养育着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在作者貌似云淡风轻的叙述语言背后让人感受到的是沉重与悲凉,更有对命运的抗争和那份不屈服的精神。

总之,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关注着故乡女人们的生存状态,描绘她们的悲剧命运同时蕴含着对女性的深切关爱,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与男权文化的尖锐批判,赞美女性独立与不屈。纵观《生死场》中,萧红以自身的经历为创作原型,描写了一批含辛茹苦的女性群像,并对她们的人格独立和苏醒给予厚望。尽管在她的作品中总能不经意的发现众多默默忍辱负重活着的女性的身影,但在展示悲情的背后,有着女性不甘于沉沦,敢于同命运抗衡的精神,在她的笔下即使是曾经对于生活已然麻木的女性在民族沦亡的时刻也坚强的站起来积极参与抗争。

三p萧红作品中女性反抗意识给我们的启发

首先,女性反抗意识的书写,体现在对封建男权意识及封建社会的抗争上。萧红生活在封建社会与民族战火交织的乱世中,生活极为困苦,她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出了女性反抗意识,展示了中国社会妇女们的悲剧命运,对封建社会的男女不平等提出强烈的抨击。她提出了反抗旧的男权封建社会,关注女性自身与痛苦,提倡走进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在今天看来,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次,关注女性生存及生命体验,给予我们现实社会女性以警示与勇气。她呼唤女性命运的解放,读她的作品总有一种内心的感悟,同时更有一种使人在生命的边缘顽强活下去的强大力量,这使得她的作品在悲剧意识表现中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与抗争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对当代女性敢爱敢恨,敢于寻求自我价值和美好新生活是一种鼓舞。

参考文献:

[1]萧红.小城三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钱芳.张爱玲与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比较[D].山东大学,2008.

[3]萧红.萧红小说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4]丁言昭.萧红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5]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

作者简介:

李 云(1986-),女,汉族,东华理工大学学士学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一篇:电影《青蛇》中的江南意象 下一篇: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治疗普外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