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继承与创新之路

时间:2022-04-14 06:10:39

坚持走继承与创新之路

摘要:我是一个农村姑娘,从小痴迷戏曲,通过戏校的艺术基础学习,以优异成绩跻身河南省豫剧二团。进团后根据自身条件拜豫剧名家为师,继承了《泪洒相思地》。在团内甘当“戏补丁”,救过不少场次,也打造了自己的剧目。为了迎接河南省青年戏剧大赛,学习创新了《打神告庙》文武兼备的折子戏,经苦练终获得大赛金奖。在现代戏和传统戏的融合上曾下了一番工夫,以《银河人家》一剧中老太太一角,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三等奖。

关键词:苦学;继承;创新;升华

中图分类号:J8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132-02

豫剧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是青衣和闺门旦行当最具魅力,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的隐忍可怜,有的潇洒飘逸;她们的成熟中隐藏着俏丽,有情的表演,颂扬人间的真情,揭示生活的真理;宽容隐忍的仪态,善良纯净的扮相,对仗的唱词,加上如泣如诉正乐正声的唱腔,将女性的温婉含蓄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赏。豫剧的青衣、闺门旦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在唱腔、念白、表演、舞蹈以及化妆造型等各个方面,都既是程式化的,又是不为程式所拘而有着鲜明的生活依据的,所以对演员的基本功、表演技巧和表现方法都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豫剧演员,能在舞台上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充分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这是我从艺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1勤学苦练潜心继承

我从小就痴迷戏曲艺术,虽是一个农村姑娘,但走上戏曲舞台的决心始终如一。我十来岁时就从收音机里知道了豫剧生、旦、净、丑行当和慢、二八、流水等板式,并能演唱常香玉大师的《花木兰》和《断桥》的唱段。“耳听神往”,与豫剧结下不解之缘。因太痴迷戏曲,所以文化课受到一定的影响,父亲无奈只得把我送到一个乡办剧团,一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因热爱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第二年即以优异成绩考取许昌艺术学校。许昌艺校在我省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更是我仰慕已久的名校,遗憾的是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于以放弃。因我有演戏的天赋,校长看我是个“苗子”,把我推荐到学费减半的周口戏校,从此开始了我的戏曲艺术生涯。

众所周知,戏曲演员是看重“幼儿学、童子功”,唱、念、做、打须有坚实的幼功基础作支撑依托,我认为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通途。我每每想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百倍的努力,甚至忍着饥饿加班加点地练,每天坚持天不亮就迎着星光喊嗓练声,毯子功、拿顶、下腰、踢腿、虎跳、前桥、后桥数十个圆场一个都不比别人少,甚至加倍的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文武兼备双管齐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寒窗,1994年我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跻身河南省豫剧二团。

在这个初学阶段,我弄懂了学习、从事豫剧艺术首先应是继承,老老实实地继承,认认真真地跟着老师学,把老师的艺术拿过来,并且结合自己的条件去完成人物的塑造。潜心继承给我带来了乐趣、更多的是我懂得了继承是从事艺术创造的坚实基础。

2师承名家学用结合

河南省豫剧二团是一个团结的集体,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是名副其实的戏曲艺术的摇篮,我能进入二团是我的荣幸。该团名家云集,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戏,自己担纲主演的戏。根据我所学的行当和艺术特长,拜青年表演艺术家李金枝为师。省豫剧一团的李金枝是常大师的弟子,是“梅花奖”和“文华奖”得主,是我省当今豫剧舞台上的佼佼者。因我在周口戏校以学习越调声腔为主,为了全面掌握运用豫剧的板式和声腔,我首先向她学习了唱腔、表演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神韵、精髓,并学习继承了古装名剧《泪洒相思地》。

《泪洒相思地》又名《泪血姑苏》,该剧除我省豫剧名家李金枝外,樊萍、王红丽及曲剧名家张兰珍对该剧的主人公王怜娟都有成功的塑造。王怜娟是一个温柔多情、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由于轻信毗邻浮浪子弟张青云的花言巧语,被骗失身,怀孕生子,最后成为流落他乡、含恨而死的悲剧人物。我学习继承这个戏的目的有三:一是这个戏适于锻炼、提高、展示我在戏校所学到的基本功;二该剧是省豫剧二团的保留剧目之一,是表演艺术家樊萍老师的代表作,她因接近退休年龄,全力支持我继承这个受农村观众并有着现实意义的优秀剧目;三是名家认为: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创造自己新的风格或流派之前,毕竟要从学习模仿已有的流派做起。模仿往往是艺术创新的障碍,但模仿又是取得新的成就、新的突破之前的必经之路。

在团里排戏演出,不能像在学校里由老师手把手地教导,除导演、老演员的启发之外,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悟性去思索、理解,这就给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我按李金枝老师的指教,从案头做起,深入钻研剧本,理解全剧的立意,每折戏的主题,唱词的内涵,同时对剧中有接触和有关联人物的唱词进行一一熟悉,在此基础上向老师学习唱腔、道白和表演动作。因我的唱腔表演任务重,必须在“三结合”之前熟练掌握戏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在“三结合”排演时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这样既省时又省力,相互配合默契,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戏无技不惊人,戏无情不感人”,我除了虚心向导演、老师请教,就是更加勤奋地练功,同时仔细琢磨如何运用学校所学,结合自己在剧中角色年龄相仿的优势去塑造人物。对王怜娟这个角色,我采用层层剥笋十分细腻地演绎了剧中人物的情感里程,通过排比句大段的唱腔,抒发了王怜娟多情而不放荡,温柔不失坚强和醒悟悔恨无比愤怒的思想感情,最终让这出展现王怜娟如泣如歌的戏,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演出效果。从此这个保留剧目成了我的代表作,也是到农村必演的剧目,2008年一次文化下乡演出活动该剧曾创下连演八场的记录。

3处处留心甘当补丁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荆桦先生对“戏补丁”的评价是:“当戏补丁并不容易,这需要平时留心,勤奋学习,有一定的才能,有足够的勇气才能胜任”。我根据这则名言,在团里主动担任龙套、丫h、宫女等角色,目的是参加不同类型剧目的排演,了解导演的排戏手法,新老演员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凡有空闲,我总是站在幕边看别人排练,留心和体会他们的演唱和身段,对适合自己角色的戏更是认真的学习,并在背地模仿,跟随伴奏哼学唱腔。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周信芳先生有三句话:“任何人我都学”、“任何行当我都学”和“任何戏剧我都学”。主张:“青年演员不要过早地学什么流派,学习路子越宽越好,不仅跟本行当的老师学,也要跟其他行当的老师学,学文戏好的要学几出武戏。老生也好,小生也好,没有腰腿功,没有武功的底子,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演员的”。这些名言,虽是对京剧演员的教诲,我认为对任何剧种的演员、特别是对我自己太有指导意义了。几年来我把这段名言作为《座右铭》,时刻记在心中,终日摸爬滚打在舞台上,见缝插针,挤时间练,“曲不离口,功不离手,”回到家里也从没有忘记过练功,把当日学到的新东西进行温习、消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补演了《下陈州》中的张桂英,《秦雪梅》中的秦雪梅,《三哭殿》中的西宫詹贵妃,《喜迎公堂》中的葛水仙,《打神告庙》一折中的敫桂英等角色。记得我刚到二团不久,团里上演《泪洒相思地》,饰演蒋素琴的演员突然得病,又不能换戏,“救场如救火,”我自荐替补了这个角色,演出效果出乎大家的预料。2009年11月省豫剧二团赴法国演出《清风亭上》,原饰演幼年张继保的演员赴京学习,我因平时留心经临时走场,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4传统现代两相交融

河南省豫剧二团是贯彻剧目“三并举”(传统古装戏、新骗历史古装戏和现代戏)的优秀剧团,除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外,成功上演过《战鼓催春》、《南海长城》、《传枪》等现代戏,改革开放后新排演了《抢来的警官》、《春暖花又开》、《颍河人家》等现代戏。

现代戏是指“以1919年以来的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剧目”。戏曲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有个特殊现象,就是一些地方剧种演现代戏,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从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直到现在地方戏舞台涌现不少优秀现代戏,有的还成为保留剧目,豫剧《朝阳沟》就是代表剧目之一。

我到二团后参加了《颍河人家》(饰德全妈)和《春暖花又开》(饰少女青青)两个现代戏的演出。我在戏校时曾学习了解现代戏和传统戏的区别,但那只是一些粗浅的理论知识,接触实际后,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经导演和其他演员的帮助,我从现代戏的戏曲化着手进行角色创造。

4.1 唱腔的融化。我在校攻闺门旦和青衣,唱腔以本嗓为主,后跟李金枝学习掌握了常香玉大师的“混合声”,所以高、中、低音都有一定的基础,也比较适于演现代戏。我对两个现代戏的不同角色主要是根据人物性格,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唱腔音乐程式,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声带条件来塑造不同的剧中人物。

4.2 生活动作的戏曲化。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化”的最难点在于视角形象。《舞赋序》中说:“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读者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这就要求演员必须把生活动作戏曲化,我所饰演的两个角色,一个是农村小姑娘,一个是农村的老太太,我在学习老艺术家表演的基础上,以“诗化”为审美核心,“神似”为审美追求,“虚实相生”为艺术手段,把生活内容进行提炼、夸张、变形、装饰、形成“实拟”和“虚拟”两大类表演手段。其一是将传统程式融化在人物中,我所创造的一老一少两个人物是根据剧目的时代特征、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进行选择并融化程式。例如我在《颍河人家》中饰演的德全妈是年近八旬的老人,我除观摩、体验农村老太太的生活动作之外,借鉴常大师在《人欢马叫》中吴大娘和高洁老师在《朝阳沟》中拴保娘的表演模式,这样既演活了人物,又丰富了现代戏塑造人物的程式。其二是生活动作演变为戏曲身段。戏曲是通过唱和舞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雕塑人物的心灵,打动观众的心弦。我认为现代戏的表演动作需要韵律和节奏,即是比较细小的生活动作,也要“戏曲化”,绝不能把生活的原形直接搬上戏曲舞台,在对现实生活观察的基础上,表演动作要准确、要富有美感的外部动作进行表现。仍以老太太的表演为例,我为了表现她的身段美,通过节奏诗化、姿态“圆弧化”、形体韵律化,把她的老态聋钟刻画得惟妙惟肖。2005年我以此角色获得“汇通杯”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三等奖。

5自觉创新不断升华

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的现状使我认识到;艺术不可一味地模仿,不能停留在“像”的水平,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突破。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模仿是没有生命力的。

从艺以来,我服从团领导,不管什么角色我都补,龙套、宫女都乐意承担,即是母亲病危,也没有耽误一个龙套的演出。但我并不满足安逸的现状,渴望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不断传承并有所创新。

继《泪洒相思地》之后,学习继承了闫派名剧《秦雪梅》吊孝一折。这个戏也是二团的保留剧目,继闫立品大师之后,赵玉英、郭美金二位老师继承发展了这个戏,我学习这个戏的目的是拓宽我的戏路,尝试各个流派的风格。实事求是地说,我演的秦雪梅还是以模仿为主,但不再照搬,而加入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发展和创新。刻画秦雪梅一角时,在观摩前辈艺术家演出的基础上,通过用心琢磨,首先找准秦雪梅知书达理、冰清玉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质,掌握这个大家闺秀文静稳重、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严格按照闺门旦的表演程式塑造这个才貌双全的艺术形象。我重点演出了全剧的高潮“吊孝”一场,这一场的秦雪梅是悲痛欲绝,如醉如痴,恨不得以身殉情,与商林同归于尽。根据这个情节,其表演动作并不多,我采取以静寓动,看重以唱腔倾吐人物的心声,根据人物情绪的变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唱腔仍以我的唱腔为基调,融细腻和奔放为一体,创新了一整套另一种风格哭的艺术,尽管同闫大师的唱腔有所不同,但效果是一样的,使我在演唱中觉得回肠荡气,如醉如痴,与人物同悲。

《打神告庙》是豫剧“文戏武唱”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我在戏校尽管有武功底子,但从没有机会进行展示,为了完善我的剧目,体现文武兼备的实力,以这折戏参加了2003年《汇通杯》河南省第三届青年戏曲大赛。这折戏是《情断状元楼》中的一个片段,主要描绘敫桂英被忘恩负义的王魁抛弃之后,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通过打神告庙来发泄人世间的不平。这段戏除唱功外,通过长袖功、高台抢背、跪转、吊毛和僵尸等难度较大的武功技术,表现人物的行为动作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了熟练掌握这些高难动作,我自费到省戏校进行请教,在此期间,同少儿们一起学习练功,曾练的中暑休克、摔伤过腰背。因二团排练厅尚未竣工,我自费购置地毯在家中练习,练习采用练中加唱,唱舞结合的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串联,武功娴熟了,气息运用也能得心应手,加上有情有韵的唱腔,使整个戏的风格和谐统一。不违反规律、不背离传统的创新,征服了大赛评委,从103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排行第三夺得金奖。1994年又以这折戏获得第二届河南省戏曲大赛暨第二届戏曲红梅大赛银奖。这个戏的演出成功,我体会到文戏中糅进武戏的身段、技巧,其动作幅度大,表现力强,借助人物的情感得到了更加强化的渲染,增加了敫桂英这个人物的可观性和可感性,增添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度,同时激发了观众的想像力和审美联想,使敫桂英倔强不屈的性格引起了观众的同情。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不能松懈,我将永远老老实实地继承,认认真真的创新,在继承创新中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高标准、严要求,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豫剧艺术的传承者。■

上一篇:流动人口刑事政策透析 下一篇:如何制定企业信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