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面子”与文化的“底子”

时间:2022-04-13 11:47:14

文人的“面子”与文化的“底子”

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很讲究面子。尤其凭借着电视传媒载体提供的便利,更加耐不住寂寞,踢开冷板凳,直走到荧屏前弄景,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比先哲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的讲学可进步多了。

近日看了几次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解释体育比赛说,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以有战胜美国队的强烈欲望,就是因为他们平时面对浑身优越感的美国人丢失了面子,硬要在赛场上找回来!原本属于体育范畴的竞技精神,竟被曲解成政治的附庸和民族的快意恩仇!对于这样明显的谬误,作为节目嘉宾的一位当今快成了电视明星的文化名人,不仅赞同并且以文化的名义给以附会阐释。

其实,中国传统的文化名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很注重文化内涵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王勃虽“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率性让后人企羡。他们流传千古就是因为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子。

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顾及脸面,这是常理,只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之中有比面子更重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舍一时之面子,而成就千古之大业。据史载,唐太宗曾有好几次在后宫发火,下决心要把常让他丢面子的魏征杀掉,魏征屡犯皇威,屡次在人前让他下不来台;可每次生气后冷静下来,他能反省出魏征批评的深刻用意――那是做臣子对皇帝的忠心!反过来讲,如果皇帝有包容的雅量,得有多少魏征为朝廷尽职尽责啊。因此皇帝可能失掉的是一时的面子,但是他得到的是一面反观自己得失的明镜,一面烛照历史的明镜;舍弃些许面子,坐拥历史上的大唐盛世,这真是一种智慧。

从这点上讲,中国现代文人特爱面子确实丢了一些本该继承的传统。眼睛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胸襟就变狭窄了,做事也少了章法。据《世说新语・容止》载,三国时曹操接见匈奴使臣,“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接待完毕,曹操派人问使臣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臣回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若早知别人有如此的慧眼,何苦要制造些假象装门面?且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是给那些太爱面子的人上了一课:能否“雄远国”,相反,过于注重面子上的掩饰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

世人注重面子是不分民族和种族的,关键是要在足够的文化底子之上来整容,这样言谈举止中才能流露出人们期待的惊喜。尽管不同文化都在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价值的体现都是讲究文化内涵的,这才是能够输出的民族形象。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说“面子”》的文章: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如此说来,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世人的尊重,作为一种文化的路标立在那里,就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其实,民族的形象立于世界之林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市恒丰源种子公司)

上一篇:后房产时代:考量地方政府“钱袋子” 下一篇:论权威、监督与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