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13 04:45:48

论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我国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现状出发,围绕土地征用范围、征地补偿、被征地农民的保障等环节入手,反思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原因,对相应的立法略作一下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征用;公共利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34—1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国家对土地征用越来越多,很多土地被征用后,建设成了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由于这类建设往往具有时间紧、土地用量大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流失,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就业、土地补偿金分配等多项问题。笔者发现,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不顾农民反对,以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为名(实为商业投资),大肆征用农民土地及土地上的房屋等事件履见不鲜,农民失地问题已成为一大焦点。社会弱势群体——农民的权益被不断侵犯,导致大量越级上访、群体上访事件履履发生,给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如何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农民征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为此,笔者试图从我国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现状出发,围绕土地征用范围、征地补偿、被征地农民的保障等环节入手,反思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原因,对相应的立法略作一下浅显的建议。

1 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问题

1.1 征用范围乱

主要表现为目前“公共利益”概念的界定模糊。比如商业用地本来是不能适用土地征用的,但实际上,大部分被征土地都用于了商业目的,而这种商业利用被解释为搞国家经济建设,结论自然就为“公共利益的需要”目的,因此,“公共利益”规定的宽范性往往使公共目的和商业目的混同,给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大开绿灯。

1.2 征地补偿过低

一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补偿基本原则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可以说,这个“原用途”的规定是造成征地中的价格“剪刀差”的根本原因。有了这样的规定,作为农业用途且又没有实际处分权的集体土地,应该与今后的用途挂钩才能有用。

二是以“产值”确定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中确定补偿费用是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计算的。无论是6~10倍也好,最高30倍也好,但是以目前农产品价格计算,补偿费无论如何也不会太多。假如前3年都是大灾之年,补偿费又怎样计算呢?因此以产值论补偿而不是以市场决定地价,是不够科学的,同时实际操作也很难执行。

2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主要对策

2.1 完善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确保补偿资金到位

确定土地补偿新标准.在土地补偿内容上,除了补偿土地价值、劳动力安置、青苗损失及地面附着物外,还要增加农民在30年内土地正常收益权损失、土地的潜在收益损失、相邻土地的损害、土地增值的价格损失。同时用市场化的办法评估决定不同地段、不同用地的补偿价格,受到失地农民的欢迎。既可以避免农民不满,又可以减少许多矛盾。同时,在补偿费的发放上,应尽力做到发放到位,发到村级或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减少农民失地补偿金的剥削。

2.2 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征地大都采取货币形式进行一次性安置,这种方式虽然简便,但只能保一时,不能管长远。玩在大量农民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在失去了集体就业、养老、子女教育、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还要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成本,这让不少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呈上升趋势。因此,从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考虑,改革现有的征地补偿办法,向农民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一套有效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将征地多余农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征地后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应允许他们按照自愿的原则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分享城市化成果,在农村已经建立保障体系的,应把这部分农民列为保障的重点,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安置,努力拓展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由单纯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的转变,使失地农民有能力自谋出路或转向第二、三产业,在市场经济中较好地站稳脚跟。

2.3 土地征用采用市场化运作

征地前的计划性和征地后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就必然造成征地补偿和征地后所获利益的巨大反差。真正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在征用前后一般不会出现征地补偿与所获收益之间的明显差别。因为公益事业即使有收益,一般也是用于成本的回收和公益建设项目的日常维护,营利并非公益事业的目的。对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征地补偿应遵循及时、充分、适当的原则,而对于非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征地补偿则应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进行。所以,法律在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的前提下,还应明确规定,非公益性建设项目用地不能列入征用范围,而应将其纳入市场,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及各利益主体的分配比例。要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国家还要建立相应的土地价格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庆华著.中国土地法操作实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 李光禄,侣连涛.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完善.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作者简介:李迪(1980—),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征用整理中心助理工程师,从事土地征用及开发整理工作。

上一篇:浅谈靖宇县特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 下一篇:关于高校新校区基建建设工作发展与相关问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