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时间:2022-04-13 03:56:51

在预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作为学生,接触教材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预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讲课,把学生对课文的起点看做是零,根本就看不出有课前预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检查预习的环节,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这样做都不能发挥预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以下是我个人在课前预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导读,明确预习任务

有的课文在导读部分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这些提示针对的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它对于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二、将预习落到实处,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都要先按常规预习一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常规预习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布置预习,学生或者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因此常规性预习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

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之前,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点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预习课文,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弄清课文的主旨,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些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好在哪里。

2.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抓住文体特点,进行层次划分,了解段落大意,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进而对全文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层次划分的时候,还要把握重点,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

3.文章的重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具体叙述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4.结合课文,自己试着解决课后习题

设计意图: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做自己的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

5.找有关总理的资料和小故事,将你所整理下来的内容办一期以总理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预习课文,不要只停留在课内,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课内、课外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达到巩固、运用知识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对课文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着手,“预习就是读课文”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而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预习中学会质疑

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然后鼓励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年龄小,有时提出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勾画下来,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工具书自己解决,而不理解的句子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可以放到教师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解决。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讲解,避免了以前授课时没有重点、主次,从头讲到尾的弊端。

2.抓住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所以,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反复推敲、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悲壮的一幕》,学生提出:课文写了科马洛夫与宇宙飞船坠毁前,亲人与他痛苦诀别的场面,为什么不以《悲痛的一幕》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最主要写了科马洛夫殉职前仍不忘国家、科学、人民的情景,这一幕是壮烈的,与亲人告别又是悲痛的。因此,题目中要用上“悲壮”。

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责任,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自主读书的起点。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完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浅谈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