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确认、计量重心转移:理论分析、准则解释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4-13 02:03:31

会计确认、计量重心转移:理论分析、准则解释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探究了会计确认、计量重心转移的历史演变过程,阐释了会计确认、计量重心转移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表现,并分别从会计信息供给者、管制者和使用者的视角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收入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 重心转移

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必然引起以会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报告体系的变革。20世纪30至70年代的会计改革标志着会计报表的重心从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也意味着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思想从资产负债观转向收入费用观。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需求,环境的改善使得企业以现行价值反映经营情况成为可能,从而再次推动了资产负债观的运用,使得会计报表的重心回归资产负债表。

一、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内涵及其差异分析

(一)收入费用观的内涵及特征收入费用观基于收入费用直接配比来确认收益。收益计量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定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在确定收益之后将其分摊计人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去。基于收入费用观制定的会计准则重在规范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会计计量的基础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基于收入费用观确认的收益更符合会计收益的概念,具体特征有:在会计基础概念方面,强调会计分期、币值稳定和权责发生制,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在会计计量方面,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与其它属性相比,历史成本数据容易获得,比较可靠且易于验证,不易被经营者操纵,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管;在收益的内容方面,强调收入实现原则,尚未实现的收益均不确认;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强调配比和稳健原则,认为收益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在这种收益概念下,确认和计量的收益比较客观、可核查,有利于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在存在通货膨胀时,所确定的收益会高于企业真实财富的增长,各年度的收益缺乏可比性。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尚未分摊的资产成本余额,而不是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这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严重的影响。以收入费用观为概念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突显了利润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利润表独立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每个项目都要符合收入或费用的定义,对于一些不符合收入或费用定义的项目,既使不严格符合资产、负债或权益的定义,由于收入和费用配比的需要,也要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以保证收益的真实性。“收入费用观困扰FASB已久的问题是,它总会制造出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难以理解的账户,如自保险准备和形形的递延贷项(泽夫,2005)”。利润表反映了企业本期实现收入及所耗费用的数额及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主营业务、其他业务、对外投资及非经常项目对利润的贡献,有助于使用者识别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从而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一系列制度的约束下,利润表直接表达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的绝对额很可能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分享份额,因而成为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

(二)资产负债观的内涵及特征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确认收益,收益被视为企业在某一时期内除资本交易业务外净资产的增加额。因此收益的决定转化为对期初和期末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价。基于资产负债观制定的会计准则重在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会计计量的基础是以现行价值为主,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基于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收益更符合经济收益的概念,具体特征有:在收益的本质方面,强调收益是企业财富的增加,将所有资产看作是代表着未来可望由它们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负债则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在未来的流出;在会计计量方面,以现行价值为计量属性,使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在收益的内容方面,既包括营业利润,又包括营业利得,还包括非经常性损益。这种收益的计量方法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所有未来现金流量,增进会计报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并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但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以及未实现的收益难以确认和计量,因此,在经济环境和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定要求时,基于资产负债观的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不利于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资产负债观为概念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利润表的有效性依赖于资产负债表,或者说利润表并不重要。基于资产负债观的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不仅反映了关于企业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上的权利以及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信息;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所引起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状况,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向所有者报告如何利用受托资源,进行资本保值、增值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只有在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股东财富增长,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促使管理层提高决策水平,在开展经营活动时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三)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比较――会计目标视角的分析会计目标在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在一定时期,会计目标并不具有单一性,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受托责任观下的会计报表主要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注重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其主要考核指标是利润,因此应以提供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主。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受托责任比较明晰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比较切合实际,它可以使企业的会计行为和经济行为相一致。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在决策方式上所有者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权,受托责任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受到重视,关注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不同决策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对其做出理性的投资、信贷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更关注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在保持实际经营能力条件下的净资产增值状况。所以,决策有用观在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十分关注相关性。从会计目标的角度,在收入费用观指导下制定的会计准则符合受托责任观的目标要求,会计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利润表能反映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通过配比计算的当期收益,使得利润指标有助于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客观反映经营者历史业绩的会计信息;而在资产负债观指导下的会计准则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目标要求,会计报表体系中的核心――资产负债表能反映资产的质量和盈利能力,满足了所有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在资本市场出现并高度发展后,会计信息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了,信息使用者不仅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等直接相关者,还包括

潜在投资者,所以会计目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规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时都有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的趋势。会计目标的演变使得资产负债观的思想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产负债表逐渐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重心。

(四)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比较――会计计量视角的分析会计计量是把已确认的事项加以定量化记录于账簿,最终列入会计报表的手段。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采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体现在能够改变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的看法被称为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信息观的基础是历史成本计量,信息观的基本思想是:有效资本市场上的理性投资者有能力寻找和吸纳所有相关的信息,会计师没有必要去帮助信息使用者;通过充分披露补充信息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收入费用观支持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下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利润表为主要报表,收益为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反映当期的经营业绩。一系列的假设基础成为财务报告的前提,这些假设主要包括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币值稳定、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如果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可靠性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变差。这是因为,不稳定的经营环境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一方面可能导致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性较弱,另一方面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资产取得时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或负债发生时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出,而不能如实地反映报告日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经济利益,以及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此外,历史成本计量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也不符合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不利于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从而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是否继续持有的决策。鲍尔和布朗(Ball&Brown,1968)等人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反应。但现实中证券市场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的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这带来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报表信息到底具有多大程度的相关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观的不足之处。这些都为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采用计量观能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提供公司价值评估的功能。计量观的基本思想是: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对资产和权益以现行价值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具有信息含量;由市场价值反映的盈余信息,使可靠性和相关性尽可能地得到平衡。资产负债观支持决策有用的计量观下的现行价值计量模式。在初始计量时,采用现行价值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在进行后续计量时就产生了差异。以现行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有利于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避免在价格变动时虚计或少计收益。但是,现行价值也有弊端,主要体现在:当经济环境,尤其是市场完善度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某些资产和负债的现行价值不易确定。如果在确定时缺乏足够的可信证据,那么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总的来看,会计报表体系中的核心――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以现行价值为基础,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相关性比较强。此时的会计报表能够提供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有利于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在成熟的经济环境中,公允价值为主的现行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更好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如果计量缺乏可靠性就会给收益计量带来与股票价值无关的“噪音”,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比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视角的分析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缺一不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可靠性包括可核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满足不同决策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为,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就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真实可靠的信息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那么也会因为不具备相关性而使可靠性失去应有的意义。所以,应该在尽量不降低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增加相关性,或者说当增加相关性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减少可靠性所带来的损失时,尽可能的统一于信息有用的目标。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二者的侧重会有不同。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了《改进企业报告一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从研究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人手,明确提出改进企业报告必须着眼于用户,以增强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葛家澍(2002)提出企业财务报告在维持企业历史信息有用性的同时,应更多地披露预测信息,特别是关系到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以提高相关性。随着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与长期发展能力,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收入费用观指导下,会计要素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坚持收入实现和配比原则,所以会计报表的核心――利润表反映的是有关企业过去的业绩信息,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特征。在资产负债观指导下,会计要素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益是一个会计期间内不包括投资和分红在内的资本增值,会计报表的核心――资产负债表反映了资产的质量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符合投资者的决策需要,更具有相关性。因此,在能够可靠进行现行价值计量的前提下,基于资产负债观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的信息更能符合使用者关注企业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增长的需求。

二、会计确认、计量重心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一)复式簿记出现至20世纪初期,资产负债表产生并成为会计报表的重心在15世纪前,复式簿记没有出现,商业活动简单。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人们根据收付实现制确认收益,不跨期摊配任何项目,在记录方法上较多采用单式记账法,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委托人实物资产的安全。13至15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尤其是在“城市共和国”中金融业、商业、手工业方面所发生的演化,使人们向传统的单式簿记发起了挑战。会计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是复式簿记的出现,资产负债表的产生。复式簿记体现了特定的收益确定的思想,它的出现为从数量上科学地划分资本和收益提供了手段。簿记的目的在于向业主及时提供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不存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因而不需要考虑采用应计和递延的方法来计算本期收益。从15世纪到工业革命的产生,复式簿记和商业的发展为资产负债表的雏形产生于意大利提供了条件。高利贷放贷者出于对贷款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开始关注商人们的自有资产状况,资产负债表于是孕育而生。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工

业革命对会计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股份公司的出现使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更彻底,受托责任要求经营者在保证投入资本完整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此时的资产负债表体现了早期的资产负债观。收益的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当期收益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计量或者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计求出的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加额来计量。会计报表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价值。会计环境的变化,客观上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在会计实践中为了解决经营的连续性与收益确定的期间性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关于收入费用跨期摊配的系统方法,权责发生制逐渐成为会计确认的基础。

(二)20世纪30至70年代,会计报表重心转向利润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经济危机使人们逐步提高了对财务会计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各个方面也日益关注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其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会计逐渐重视与投资者有关的收益计量和分红等问题。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按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表能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利润表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报表,其主要作用从作为连接前后两期资产负债表的纽带转变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效上。利润表中的主要指标用来评价管理者的受托责任。20世纪30至70年代,美国会计界曾长期笃信收入费用观,认为收益的计量才是会计的重心所在,收益表的作用显著大于资产负债表,只有收益表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所有财务报表使用者大部分情况下最需要的信息只能由系列的收益表提供(利特尔顿,1958)。在1978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宣称“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业绩的信息”,倾向收入费用观。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净收益数据披露为主的应计会计在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大量并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中是收入费用观的固有缺陷。“二战”后的通货膨胀使得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收入费用观的会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受到挑战。

(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会计报表重心再次转向资产负债表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利于历史成本计量的市场稳定性已经发生动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步完善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日益完善使得频繁地取得市场信息成为可能,这为决策有用的计量观的运用提供了基础。1974年和1975年FASB分别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SFAS2)《研发成本的会计处理》和第5号(SFAS5)《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标志着FASB开始认为资产负债观优于收入费用观(泽夫,2005)。198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SFAC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是FASB对偏好资产负债观而不是收入费用观的一个公开宣告(Zeff,1999)。财务报告概念基础偏好资产负债观标志着资产负债表成为会计报表的核心。另外,投资者为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实际经营能力和在保持实际经营能力条件下的净资产增值。在收入费用观下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盈余,由于其并非计量全面收益以及时效性差导致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已达不到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要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变化,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才能保证会计在各种信息提供模式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经济环境的变革、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共同决定了资产负债观应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资产负债表已逐渐成为会计报表的重心。

三、会计确认、计量重心转移在新准则中的体现

(一)会计目标的调整1992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旧准则表现出对企业过去经营成果和对国有资产受托责任的密切关注,但没有凸显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相关规定。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报告的目标有所调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见,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会计报表需真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另一方面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整个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作出有效的决策。这一调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使财务报告目标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相结合。在资产负债观指导下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更好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调整体现了会计报表体系重心向资产负债表转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新会计准则出台前,我国会计体系在受托责任观这一会计目标的指引下,人们十分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界定的改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中首次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在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的基础上,还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反应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另外,新会计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观指导下对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按公允价值列报,权衡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关系,使得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也日益受到重视。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体现了新会计准则吸纳资产负债观的思想,使资产负债表能更好反映企业价值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服务。

(三)会计要素确认要求的修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是基于收入费用观还是资产负债观决定了会计报表体系的重心是利润表还是资产负债表。新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要素的确认渗透着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要求企业将所有符合资产、负债或权益定义及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如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待执行的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的确认;相应地。在收入费用观指导下那些虽然不严格符合资产、负债或权益的定义但由于配比的需要而产生的项目就不会再被确认和列报,如待摊费用项目。这样资产负债表能够全面地列示现在和未来潜在的经济资源,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容易理解和使用。

(四)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变化是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又一重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科学而完整的阐述。提出了我国会计计量的五个基本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

值、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基本计量属性予以了正式的确认。强调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除了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外,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还可选择公允价值、现值等现行价值作为其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引入以公允价值为主的现行价值计量属性,更有利于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的真正经济价值。

(五)财务报表列报体系的完善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列报体系中较旧准则而言,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完善。它坚持了充分披露原则,着眼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突破传统会计理念中仅有三大报表的局限。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并要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的增减变动情况。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当分别列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列示是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综合收益(已实现和未实现的全部收益)的体现。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收益不仅在利润表中进行反映,而且还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形式予以列示。这种列报方法,不仅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需要,而且有效减少了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可能。综合收益符合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确定的原则。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必须列报的要求再次体现了会计报表重心向资产负债表的转移。

四、基于会计确认、计量重心转移视角的决策有用性目标策略

(一)基于会计信息提供者视角会计信息提供者应该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为出发点,深刻理解新会计准则的精髓,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计信息提供者应严格遵循新准则的规定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虽然新会计准则强调了资产负债观下的综合收益原则,确认一些符合收益确认条件但未实现的收益,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价值,但在强调相关性的同时不应忽略谨慎性原则,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以降低企业面临的网险和不确定性。其次,新会计准则广泛运用资产负债观下的现行价值计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信息提供者在使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时,应严格审查是否符合运用条件,严禁运用计量属性变动进行信息操纵。另外,会计信息提供者应以实现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为前提,关注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间的内在联系,权衡两者各自的信息含量。面对会计报袭重心转移这一趋势,会计信息提供者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在硷多信息提供媒体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基于会计信息管制者视角 在契约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全等不可避免的外部条件限制下,仅依靠市场内信息生产的私人动力和道德约束不能很好地防止信息外部性和搭便车的现象发生,同时加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突显,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会计目标的有效实现和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由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影响各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因此,会计信息管制是保护各利益相关者权利和利益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会计报表重心的转移能够提供更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帮助会计信息管制者对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会计报表重心的转移要求会计信息管制者加大对资产、负债项目的关注,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来完善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以及增加信息披露的程度,从而使会计目标实现的过程得到相关规则的有效保障。在会计信息外部化问题上,会计信息管制者应分析信息外部性的影响,注重管制的成本效益原则。面对会计报表重心转移这一趋势,会计信息管制者更应加快规范和完善外部会计环境的步伐,以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帮助决策的作用,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三)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视角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受会计信息影响最深刻的群体,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股东、债权人等直接相关者,还包括企业外部的潜在投资者、政府等间接相关者。会计报表重心转移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上应及时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调整会计报表阅读习惯,学会从会计信息中去挖掘和加工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便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报表重心的转移,从而为有效地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奠定基础。首先,使用会计报表信息时应该注意会计报表主次性的调整。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观指导下,以资产负债表作为会计报表体系的重心,会计信息使用者应该改变只关注企业利润的习惯,从资产负债表人手,全面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权利及义务,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避免短视行为。另外,结合资产负债表阅读企业的利润表,使利润表中的各关键项目及其数据变动能在资产负债表中找到依据,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报表信息。最后,全面运用四表一附注中的所有会计信息,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其次,强化对生成会计信息基础资料的关注。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全面收益的情况成为可能。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从资产负债观的角度理解收益的确认,理性地分析企业的收益,区别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分析其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在决策时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分析会计报表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注意各报表的结构和特点,既要关注表内信息,又要关注附注信息,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最后,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的素养。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处理的技术性也会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素养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理论上,应加强相关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学习,了解会计信息的基本加工过程,学习新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深刻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只有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有效地排除某些干扰因素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借助报表数据,透过现象看到报表所揭示问题的实质。在实际操作中,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和行业水平的变化,深入解读政府政策的调整,合理估算风险与收益。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识别和分析能力,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有效使用会计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 会计报表重心向资产负债表转移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在关注这一发展趋势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它的本质,掌握其内在涵义,注意它对实现会计目标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影响。笔者希望各利益相关方正确理解会计报表重心转移的深层含义和意义,并在有效实现会计目标的过程中加以运用,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帮助决策,进而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标。

上一篇: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研究分析 下一篇:破产清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