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墩尾部水翅消减方案试验研究

时间:2022-04-13 10:47:55

一种中墩尾部水翅消减方案试验研究

【摘要】随着水利建筑的大力发展,溢洪道等相关建筑的建设量也与日俱增。目前溢洪道普遍存在在中墩尾部水翅问题。本文将结合四川内江村官口水电站,通过理论分析并借助物流模型试验,来研究有效消减溢洪道水翅的工程措施。

【关键词】水翅消减;溢洪道;水流流态;设计流量

1 工程概况

村官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内江市箜瓶村的清水河处,是荣枝河的二级支流,多年径流量约为85.52 m3/s, 村官口水库正常蓄水位为552.59m,设计与校核洪水流量分别为883.85m3/s与1099.8 m3/s。

2 模型设计

本次模型在长沙理工大学水力实验室进行,为更好的观察中墩附近的水流结构,以及水流对边壁的影响[1~3],溢洪道控制段与收缩段模型外部采用透明的塑胶板制作(图1)。

3 方案设计

根据原方案放水效果,考虑设计半圆形尾墩、尖圆形尾墩和变宽度斜尾墩三种方案。其中,半圆形尾墩的半径为中墩宽度(4m);尖圆形尾墩短轴为中墩宽度(4m),半长轴为短轴的0.875倍;变宽度斜尾墩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宽度渐变,由4.0m收缩至0.6m,收缩长度为1.73m,第二段宽度不变,均保持0.6m,长为8m,整个尾墩高度由3m渐变收缩至0(图2)。

(a)半圆形尾墩 (b)尖圆形尾墩 (c)变宽度斜尾墩

4 试验结果分析

在设计流量工况下,对各方案进行放水效果对比,并以原方案为基本值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详细列于表1。将各方案放水效果绘于图3。

结合图3中流态效果与表1中数据可看出,原方案下水流对冲严重,水翅规模大,下游水流流速大,流态极为紊乱、恶劣。采用半圆形与椭圆形尾墩后,渐变边界对水流有了一定的归顺作用,但水流交汇点相对较为集中,水翅规模消减程度有限。采用变宽度斜尾墩后,受到边界引导,水流沿整个交汇面分开,水流交汇点现状分散,水流对冲显著降低,且下游水流紊乱度降低,流态显著改善,下游弯道入口处断面两岸水位差也显著降低,因此,本文推荐选择变宽度斜尾墩为最优方案。

5 结论

水电站溢洪道中墩尾部水池现象严重,采用合理的工程措施,减小水翅规模,保证溢洪道安全是水利工程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以四川内江村官口水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详细分析了无尾墩、半圆形尾墩、椭圆形尾墩和变宽度斜尾墩四种方案,从试验结果来看,采用变宽度斜尾墩水翅规模最小,溢洪道中墩附近及下游水流流态最好,因此采用变宽度斜尾墩为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世夏.水工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许文海,李国栋,卢泰山,等.泄洪洞突扩突跌段空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7,23(1):20-24.

[3]许新宜.试论生态环境需水量.[J] -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3(1)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成本管理探讨 下一篇: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过程中常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