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雷电防护科普知识宣传三大误区

时间:2022-04-13 05:31:01

野外雷电防护科普知识宣传三大误区

摘要 作者根据本人长期从事雷电防护科技服务、雷电灾害规律研究、区域雷电风险评估等工作实践,并通过经常性的下乡调查、分析、探索,对当前在雷电预警信息的可选择性、某些雷电防护措施的可行性、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示人们在气候变异、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为保护自身安全,应当学会主动防雷、科学防雷、高效防雷。

关键词 气象科技;雷电防护;安全知识;宣传误区

中图分类号 S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193-0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深入贯彻实施,城市建构筑物防雷安全平均合格率越来越高,因建构筑物防雷不合格原因造成的雷击事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可是在另一个方面,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中小学校)在野外遭雷击的事件却在不断地增多,[1]据我们调查发现,这其中除了气候变异和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雷击频率增高等客观因素外,还与我们在这方面的科普宣传中存在误区有一定的关系。

1 以定性的雷雨天气预报作为雷电预警信息,模糊了雷电与雷击的概念,麻痹了人们的防雷安全意识

进入21世纪后,以报纸、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广告牌等为载体而无处不在的天气预报,作为一种公众信息,已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普遍关注的科普知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气象台站,都是以未来当地可能出现雷雨或局部可能出现雷雨这样一种定性化的天气预报,作为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然而,预报毕竟是预报,预报有雷雨其结果不一定会出现雷雨,出现了雷雨虽有雷电也不一定会有雷击,因为只有在人或物体遭到雷击时才会形成所谓的雷电灾害,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尽管气象台站作出了未来可能有雷雨的预报,同时也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而且确实也下了雨听到了雷声,但往往由于雷暴云离我们较远或雷暴云底离地面较高,而最终没有出现雷击事件、造成雷电灾害。更何况即便是发生了雷击,其击中建构筑物及人员的几率也是很低的(当然,虽可能遭雷击的几率很低,但只要有哪怕是一次被雷击,也足以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雷电预警信息并没有产生实际效应,而没有效应或很少产生效应的预警信息是不可能起公众警示作用的,犹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前些日子我们去山区农村调查,那里的很多农民朋友尤其是中老年农民朋友对我们说,农民不可能因为听了“今天、明天或是后天有(或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这样一种模糊的天气预报消息,而放弃宝贵的劳动时间的,特别是在十分紧张的农忙时节(因为此时恰恰也正是多雷雨季节),除非你们能给我们提供准时准点的雷击预报信息。显然,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氛围下,农村野外雷击事件逞逐年增加趋势是很自然的了。而实际上,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面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2 雷雨天外出穿胶鞋可以起防护作用的说法,混淆了市电与雷电的差别,弱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近些年来,经常有关于青少年在野外运动场上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因遭雷击发生集体性伤亡事件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不少媒体在宣传雷电防护知识时,提醒人们在雷雨季节外出要着胶鞋,以增加人身的安全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即使是对于市电,除了专业用的标准绝缘胶鞋外,一般性胶鞋我们都不敢说是安全的。我们日常使用的市电电压不过数百伏,而雷电的冲击电流有数万安培到数十万安培,因此而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电压高达万伏甚至数万伏,其瞬间能量可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至数千摄氏度,足见传统的绝缘理论及市电操作经验是不适用于雷电防护的,更不要说是一双普通胶鞋了。类似的还有如“雷雨天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的说法,意在警示人们:这些器具有可能引雷烧身。说羽毛球拍和高尔夫球杆能“引雷”,同样缺乏科学依据,试想,面对电流、电压特超强,温度特超高,闪击速度特超快(一般约为50~100微妙)[3]的雷电,在同一条闪击带(同一个闪击通道)中,除了较高大的物体会先于较矮小的物体遭雷击外,人的肩上是否扛有羽毛球拍或高尔夫球杆,并无什么大的区别,道理很简单,因为强大的、凌空而下的、且极速前进的雷电流不可能受制于一杆小小球拍的牵引,反之亦然,一杆小小的球拍是不可能改变强大的雷击通道的,因为它的闪击速度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快得没有任何东西能有机会去改变它。今年暑期我们去城郊调查,适遇一群正在冒雨打篮球的中学生,劝他们停止打球回到室内去(因为此时雷声隆隆且还有更强的雷雨云在快速移来),他们竟满不在乎地说自己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打篮球,还穿着胶鞋呢,不会有事的。边说边继续打球。

3 片面夸大了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的庇护作用,忽视了雷电灾害的特殊性,浅化了人们的灾害认知意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为应对不断发生的如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纷纷出台了包括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在内的众多应急预案,有的确实在防灾减灾中起到了显著作用,如台风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等。但有的效果就不太明显,比如雷电灾害应急预案。之所以如此,除了雷电防护本身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且应急预案文本之间还存在互相抄搬套用等牵强、凑数、应付之外,更重要的是雷电灾害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其他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可以较早地提前预报出来,以让大家有较充分的时间预防、应对,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根据台风或者暴雨的强度与去向,分析出未来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能出现洪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次生灾害)。雷电就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可以预报出未来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能会有雷雨,但不可能知道未来什么时间或什么地方会发生雷击。其它气象灾害是以“面”的形态危害人类,雷电灾害则是以“点”的形态来危害人类的,这就决定了雷电灾害的预报难度和应对难度都要远远大于其它气象灾害。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其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去仿制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网上的上百个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及其相关信息的跟踪搜索、统计分析,并随机抽取部分样本进行电话了解,结果是:到目前为止,几乎可以说全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成功个例。虽然也有部分地方有机会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但最多也就实践了应急预案的后半部分(伤员抢救、善后处理等)。尽管如此,与论却把这些应急预案的好处炒抬得很高,而人们则误以为自己有了安全体系上的保障与依赖。

上一篇:浅谈装表接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处理对策 下一篇:基于我院数字化资源库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