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猜想放飞思维提升素养

时间:2022-04-13 05:12:16

大胆猜想放飞思维提升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许多伟大的数学家都是通过猜想发现了别人都不曾发现的真理。数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正确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教好数学这门学科的最佳方式。

数学教学猜想思维素养牛顿提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有一定根据的、科学的、合理的推测,它不是空想,更不是胡思乱想,猜想是瞬间的跃进。在数学教学中,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许多伟大的数学家都是通过猜想发现了别人都不曾发现的真理。数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正确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教好数学这门学科的最佳方式。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猜想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猜想的冲动

学生需要在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猜想的意识,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处于一个平行的地位,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再受到任何束缚,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才会有其独特的见解。教师再以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其中,适当引导、点拨,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使他们对不足认识的理解再上新台阶,那么,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动手操作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探究过程。动手操作以动手促思,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学习。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并提出猜想。例如,在教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长为6、8、8、14、20(单位厘米)任选3根拼三角形,(1)任选三根小棒,有多少种选法。(2)哪些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拼成三角形。(3)你认为满足哪些数量关系的小棒能组成三角形。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二、大胆质疑,让学生的猜想勇往直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开启创新猜想之门的钥匙,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或猜想。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质疑,只有在质疑中学生才能大胆的猜想。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一位学生说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觉得可以用两条边的长度相乘”。此时,引起多数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便羞愧地坐到座位上,面红耳赤。作为教师的我,首先制止了同学们的“大笑”,接着请有质疑的同学探究――“你们凭什么说不可以这样算呢?”从多角度分析,终于使这位同学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其他同学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得更深刻了。

质疑中同学们就会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的结果,于是就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而立足于学生猜想的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猜想,能使学生正确、深化理解知识,重塑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

三、铺垫预设,让学生有充足的猜想空间

学生虽然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教师改进了讲授、练习等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提问的引导,很难充分地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如果课堂中教师能教学资进行猜想的预设或教学铺垫,留给学生的猜想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也会有不经意的精彩。

例如,如在教学“一个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教师先做好知识的铺垫: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一个数乘十的口算方法以及乘法的意义等。学生有了这些知识作孕伏,就有了猜想的空间,接着教师让学生来猜一猜一个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猜想、尝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方法得出了一个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获得知识的方法――猜想、讨论、验证。

四、融入情感,让学生猜想的内驱力更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融入非智力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节控制学生的情绪变化,达到知识与情感的相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诱发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应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甚至教师本身应直接成为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被动的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数学猜想共同体。

如教学《比长短、高矮》时,我没有根据教材安排由图引入,而是直接将一支铅笔藏在背后,然后提问:我的铅笔长还是短?学生一脸茫然,我激励他们:“猜一猜?”看似幼稚的问题,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却是很有趣的,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起来了,抢着猜:“长、短。”还有的说:“不知道,因为没有比较。”我紧接着又提出:“猜一猜,我的铅笔和你的比较,谁长?谁短?”学生马上争着来和我的铅笔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掌握了比较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我创设的简单有趣的猜测活动,对知识进行了主动的探究,更由于活动体现了教师情感的投入,诱发了学生猜想的动力,所以学生都争做学习的小主人。

猜想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却可以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恰当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正向、反向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在猜想中得到发展。

上一篇:生物教师提高自身说服能力的途径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