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薄弱到优质的“蝶变”路

时间:2022-04-12 11:58:41

这是一所2006年下半年建校的初级中学。

从2006年到2013年,仅仅七年时间,株洲市十九中历经了凤凰涅式的转变。

最初,全校找不出一张像样的办公桌,一台386的台式电脑是学校最好的多媒体设备,如今这一切已是“鸟枪换炮”,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最初,老师分别来自其他五六所学校,各说其是,如今就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十九中”;最初,学校招的第一批学生是校长、老师一起上门劝来的,且不足200名,可谓门可罗雀,如今这里门庭若市,尽管属于划片招生,报考人数仍超出预计招生人数数倍……各项荣誉纷至沓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金奖、“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2012年,在株洲市初中创优工程评选中,十九中成为城区第一所挂牌的优质公办初级中学。

“这是株洲市十九中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如此定义。

从薄弱到优质,“十九中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机遇靠工作争取

2006年的那个夏天,可以算是十九中萌芽的春天。不过,当时的师生远没有春天的心情。

学校的前身是一所民营性质的学校,校舍是沿用汽车齿轮厂子弟学校的老校舍。在十九中教学管理处江平老师的电脑里,我们看到了几张学校6年前的照片,陈旧的校舍、简陋的设施成为历史的背影。

“我刚到十九中时,见着那些只有在80年代才会有的课桌椅,心都是拔凉拔凉的,只觉得自己被发配了一样。”谢方方老师是从十三中调来的,看着照片,我们一下子完全理解了她当时的心情。

看着眼前破败不堪“全新”的老校舍,听着来自各所学校的老师发出被“流放”的窃窃低语,生源无着,硬件条件亟待改善,作为校长的邓钢知道,自己必须挺直腰杆。校舍的修整,校园文化的建设,他都亲力亲为。他甚至还带着老师们挨家挨户走访,招揽生源,因为连划片生都不愿来。“那时候,跑路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邓钢笑着说。

“新生”就是机遇。“只要你用心去工作,你就会赢得支持”,这是邓钢的经验之谈。事实也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十九中得到了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很快,旧桌椅换成新课桌,办公楼、教学楼翻新了,学生电脑室添置了一批电脑,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的进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欣喜。几年以后,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更换一新,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全新的塑胶运动场,校园文化建设日趋完善,在校学生数已达一千多人。十九中渐渐展现出其魅力。

但是,尽管如此,作为一所创办仅几年的初中学校,十九中仍然只能算一所薄弱学校,更何况周边有景炎、景弘两所优质民办学校。优质之路对于他们来说依然很远。

机遇再次摆在面前。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初中创优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目的就是要把初中教育办成市民满意的教育,打造初中教育品牌,整体提升城区初中教育质量。市教育局按照“全面启动、重点扶持、分步达标”的整体思路,全面部署初中创优工作。

“这该是十九中异军突起的一大机遇!”当一些学校还在犹疑时,邓钢早已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平台。

在市教育局初中创优工程实施方案下达后的第一周,十九中就召开了全体中层干部会,商讨如何在第一时间把握机遇,如何立足于学校现状找到属于十九中的发展道路。要借着初中创优的着力点,做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学校。

十九中积极主动与市区教育局初中创优工程项目组、市教科院联系沟通,全面汇报了学校几年来取得的办学成绩,表达了学校积极参与创优工程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多次动员,达成务必第一个创优的共识:没有招生的区位优势,那就努力走改革发展之路;没有先天的硬件优势,那就打造校园精品文化;学生基础有参差,那就分层次进行教育教学。

他们以教师成长俱乐部为平台,建立了“33123”校本研修机制,培养了15名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他们以课堂为主阵地,探索出“4+X”问题驱动高效教学模式;他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推出“三全二吧一节”321快乐德育工程、儒家文化艺术节、阳光大课间、快乐大舞台等,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不妨来看株洲市教育局城区初中创优评估组对十九中做出的评价:“十九中的发展为城区公办初中提供了一个全面提振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典型范例,具有较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价值。”

“机遇不是等来的,靠的是争取,靠的是努力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毛军谈到学校发展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改从精气神开始

十九中的教改之路走得艰难又顺利。

“教改首先抓的是人,人首先抓的是精气神。”主管教学的程辉虹副校长道出了十九中的心得。事实上,对薄弱学校而言,抓教师的精气神尤为重要。

十九中的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城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老师来自城区好几所学校,是一支“混合部队”。刚开始,老师们心中都有一座“围城”,每一次自称时大家都有一个前缀,“我们四中……”“我们十三中……”“我们……”,唯独没有“我们十九中”。

“教改也是战场,而作战必须团结一心。”邓钢的第一策略就是聚人心,“只有与学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才有真正的融合。”

于是,“融城”工程在十九中展开了。

邓钢和他的管理团队非常明白,除了激发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别无选择。修黑板、搬桌椅、补操场、钉门窗,他们身体力行做每一件事,以带动老师的参与。管理层与每一位老师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解决他们的困难,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学校越艰难越需要他们凝心聚力。

渐渐地,老师们意识到只有学校发展了,个人才会有发展。十九中融进了每位老师的心中,“我们十九中……”这样的声音开始响亮地从他们口中发出来。

有了聚合力,还得立足于教师的成长,搭建学习、工作与交流平台,让他们找到与学校并轨前进的元动力。

教师成长俱乐部是十九中搭建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教师成长俱乐部有教师的成长博客群,各成员每周一次将教学心得和反思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每期撰写一篇高质量教育教学论文。在这里,青年教师得以快速成长,老师们也在网上网下频频互动。

对外交流是又一个平台。学校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邀请市内外专家来校讲座,还组织教师赴天津、上海、武汉等地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学科名师培养计划、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培训计划等也同时开展,开办了“名师工作室”,建立了“班主任星级评比制”。

就这样,一位位名师、名班主任脱颖而出,多名老师获区级“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阳育平、龙香兰老师是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施联华老师被评为2010年株洲市“百优教师”。至于赛课,十九中可以列出长长的清单:阳育平老师获历史说课比赛全国一等奖;洪建勤老师获体育教学技能大赛国家二等奖;尹头华老师获省首届中学生物现场教学比武一等奖,其课件获全国一等奖,生物创新作品获省一等奖;施联华老师的数学课荣获全省数学录像课评选一等奖,公开课被全省观摩;赵玲老师获数学说课比赛省一等奖;王军辉老师获物理教学大赛省一等奖;胡政良老师获全省物理教学比武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教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从2011年起,十九中推行了“问题驱动4+X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核心,“4”为各学科共用教学环节,包括:情境导入、带问自学、交流质疑、练习反馈;“X”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自主设计的环节,各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市教育局创优课堂评估验收中,十九中的优秀课达72%,优良课达100%。

课堂上,我们还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内容都不一样。“这样的作业让我们觉得作业也没那么难,慢慢地也就有信心了。”有了分层教学与分层作业,原本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的刘洋现在自信多了。

除了主课堂开展课改外,十九中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课堂。

“作业检查及检测课”安排在每周一的第一节课,每天最后一节课是学生的“知识整理课”。校本课程丰富多彩,包括文化艺术系列、科学探究系列、生活实践系列等课程,如:疯狂英语、百灵合唱、FLASH动画制作、儒家文化、家长培训、书法、阅读等,而且都有自编的校本教材。个性化的活动与课程,让十九中的学生在课本学习之余,为自己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最有说服力。连续五年,十九中学生中考成绩稳居荷塘区第一,市公办初中前列。2008年至2012年,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物理、生物竞赛,团体成绩居全市公办中学第一名。

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市教育局把十九中确定为适才教育实验校,市教科院把十九中确定为教育教学实验校。2012年,十九中还被评为市课程改革样板建设校。

让快乐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气质。十九中的气质又在哪里?

“我们的气质就是快乐。”美丽的彭丹老师说,“校长邓钢有句‘名言’――理想的校园是歌声飞扬、笑声飞扬的。”

确定这个主题,十九中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十九中的生源相对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对他们而言本来就是‘苦差’,如果不想办法让他们快乐起来,又哪来的学习动力!”邓钢如是阐释。

有爱才有快乐。在十九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关爱成为学校的追求。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十九中德育管理处推出的独具特色的德育工程。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每位教师以及管理干部每人包干一至两名希望生,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及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看到成绩,及时肯定鼓励。

“这项工作,连校长都不例外。”主管德育的过斌副校长介绍道,“07届学生侯胜强、袁度风的成长导师就是邓钢。当时,两位同学是班上乃至全校都十分有名的头痛生。邓校长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喜好。他知道这两个孩子从小十分调皮,很少得到表扬和认同,但个性都十分要强,便一再鼓励他们,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都及时地表扬。三年后,侯胜强、袁度风顺利完成学业,进入高中学习。”

毕业后,两位同学还经常回学校看望校长导师。侯胜强说:“如果当时没有学校,没有邓校长的帮助、关心,就没有我的今天。”

有“秀”才有快乐。一年一度的儒家文化艺术节就是同学们“秀”自己的舞台。每年从十一月份开始,各班就积极准备了,相声、小品、歌舞、器乐演奏、合唱、朗诵,形式多样。这段时间,整个校园成了艺术的殿堂,欢乐的海洋。尤其是十二月底的儒家文化艺术节晚会,校园里张灯结彩,舞台上美轮美奂,表演者忘情演绎,观看者热情欢呼。彭丹告诉我们,晚会全部十九个节目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的师生,在舞台上继续表演预选时落选的节目。他们说:“不在乎是否能获奖,只需要投入地演一次。”

有疏导才有快乐。道理很简单,如果心中堆积的块垒太多,又何来快乐?十九别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开设了株洲市初中首个心理沙盘室,有专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刘红柱。

“心理晴雨表”是十九中心育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十九中一千余名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配置才一名。尽管心育课刘红柱老师是株洲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但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将心理干预与发现职责辐射到所有老师和部分学生干部的办法,对老师和各班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制定“心理晴雨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露是初一某班的心理委员,她很老到地向我们介绍,心理委员要做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聆听者,及时发现班上同学的心理困惑,及时给予安慰,或鼓励他们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求助,然后填写“心理晴雨表”,每周五上交到学校心理信箱。彭丹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露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但她不仅没有自卑、忧郁,反而很阳光,这既得益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因为学校给了她许多展示的机会,让她从中变得更自信、自强。

七年,不短,2500多个日日夜夜,从建校到兴校,须经历无数的艰难。七年,不长,十九中却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上一篇:初三班主任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空警一号”与中国图―4特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