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模式的电子政务信息应用研究

时间:2022-04-12 05:07:08

基于基因模式的电子政务信息应用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和改造革新,以便更好的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本文针对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和需求进行分析,提出电子政务“基因模块”架构和基于基因模式的电子政务体系设计,同时对电子政务业务模式和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基因模式;电子政务;信息应用;信息技术

1.绪论

电子政务(E―government)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其实质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和透明的服务。电子政务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是一个有效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系统过程。

1.1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电子政务建设愈来愈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10年两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政府等五项措施要求。

实施电子政务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互为因果的战略举措,国家已经从中央到地方开始用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来支撑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基本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应用。普及和应用电子政务,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经济社会监管、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将政府向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廉洁型方向的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要紧紧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一体化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政务行政运行体制和服务的信息化。

1.2.1 提高政务效率,创新工作模式

电子政务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政府管理服务方式。要推进电子政务,必须与提高政务效率,创新工作模式结合起来,以增强政府管理自身的能力和部门之间的协作性,提高政府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1.2.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目前我国的行政体系的设置包括从省、市到县(区)级的纵向分布和各委办局的横向关联,电子政务的实施因各自基础条件、应用能力的不同而存在许多差异。要实现电子政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要求。

1.2.3 需求主导,强化服务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业务和社会公众需求,充分注重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对各级党政机关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进行优化,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突出重点,通过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的推广来促进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和行政效率的提升。

1.2.4 整合资源,发挥效益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一些应用系统、条线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和上下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盲目投资。

1.2.5 统一标准,安全可靠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需要大力推进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与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相适应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安全保障体系。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各种管理、技术和制度等手段,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的运营管理水平,建设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需求分析和建设理念

2.1 电子政务应用需求的分析

2.1.1 应用主体分析

在现行的中国政治体制下,政府业务错综复杂。从政府组织结构看,有以省、市、县(区)、乡镇这样区域型的块状主体,也有以中央各部委自上而下的条状主体。从应用角色看,又可分为面向领导和公务员。领导需要全盘掌握各项工作的信息,实现管理过程的信息对称和科学决策;公务员作通过协同跟踪机制能快速落实并反馈。而电子政务的实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最终目标是切实方便百姓、服务社会。

2.1.2 应用内容分析

针对各类政府业务的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类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了规律性的共同点、个性点和交叉点,政府业务可分成:办公应用、业务应用、服务应用等三类应用。由此为构建能上下左右通达、应用相对标准的模型打下了基础。

2.1.2.1 办公应用

办公应用俗称“文会报”,即文件、会议、报告,是各级政府部门相对共性的应用,其业务形态和运作方式大同小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应用需求:第一是部门内部办公应用,是对本部门内部办公事务的处理,比如内部请示、签报、会议安排等;第二是跨部门办公应用,是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办公业务流转应用,比如公文流转、会议通知等;第三是对上级部门和对下级部门的办公应用,比如:上级来文处理、对上的请示报告、对下级部门下达工作指示、下级上报的请示批复等等。

2.1.2.2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是各政府部门围绕其相关职能运作的应用,每个部门之间都完全不同,也存在三个方面的应用:首先是条线业务应用,按照本行业规程自上而下的业务处理应用;其次是协同业务应用,这涉及到对需要跨部门协同办理业务的处理,多见于行政许可和审批的业务中;其三是整合业务应用,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部门的职能将进行归并和简化,这种业务将会被整合应用。

2.1.2.3 服务应用

服务应用是各政府部门面向公众和社会的服务的具体体现,服务应用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来实现,政府网站、政府热线、政府服务大厅现场受理,对于不同的渠道,就会有相应应用需求。

除了上述三类应用外,还有一项应用是贯穿于各项业务中,那就是行政电子监察,将作为政府内部职能机构,来全面监控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行使职能和服务的情况。

2.2 电子政务建设理念

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问题。电子政务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兴起,目前正面临着阶段性转变,即从以开发电子服务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向以整体治理为重点的第二阶段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越来越重要,因而要求政府逐步把电子政务的开发重点从单纯的应用转向政府服务的整合与协调。实施电子政务不是把现有的传统政务业务简单地搬上网络,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采用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百姓的需求和行政办公的要求,对政务业务进行流程和形式上的优化和再造,由此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全面体现服务型政府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以此达到政府转变职能、规范行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抓手――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创新管理方式和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和不可或缺的手段。

3.基于基因模式的电子政务体系设计

3.1 电子政务“基因模块”架构

基于对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主体组织架构及应用业务层级的分析,将现有政府系统部门间、上下间、条块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应用诠释,形成如图1的电子政务“基因模块”的基本架构。通过将各级政府在网上运营关系进行了标准化的“基因模块”设计,使得每一层面的政府管理均能按照标准的、优化的网络运作模式运行,并能实现上下延伸联动和资源控制共享,并达到电子政务建设简约化、标准化和易移植化的目的

根据电子政务的“基因模块”架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实每个政府的职能部门都存在着这样的“领导层”与“业务层”的上下级关系。从逻辑上来说,在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核心数据库。从业务层汇集上来的数据,以及在业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将存储在自己的核心数据库中。而从组织整体的角度来看,业务层的核心数据又可以层层汇集到最高层,作为管理与决策的依据。领导完全可以通过调用查阅由业务层递交到核心数据库的业务数据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动态把握,从而实现对业务层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利用这种“基因模块”就可以对一个相对完整的政府机构在网上构建起一个上下联动、资源阶进、管理透明、操作个性的电子政务体系。

3.2 电子政务体系应用架构设计

围绕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管理机制、法规体系、绩效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框架设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政务信息资源层、基础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服务表现层。

在应用系统的上层提供的是服务表现层,有公务办公门户、公众服务门户、政府电话服务热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为应用系统提供了信息进出的渠道。

应用系统的下面为基础应用支撑层,主要提供的是统一的、用于基础性应用的支撑,其中包括统一的门户管理、用户及组织管理、业务权限管理、数据交换和交换接口、流程管理、信息与管理、消息管理、日志数据等。基础应用支撑层可以保证所有应用系统可在一个规则下有序运行,最大限度地实现业务的协同和数据的共享。

在基础应用层下方为政务信息资源层。这里集中了各种基础性业务数据资源,包括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决策、政策法规等数据库资源。这些数据资源可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调用和共享。

最下方为基础设施层,主要是数据传输承载网络、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安全设备等。

除了上述这些内容外,整个框架还需要有两个方面的保障,一个是从底层网络贯穿到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另一个是包括了标准、管理、法规和绩效考评等配套制度、组织体系的保障。

3.3 电子政务业务模式设计

在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网络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应用是关键。而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其关键点并不是电子所提供的技术环境,而是政务本身在电子介质上的运行模式是否成功。正所谓电子政务是三分电子七分政。为此,应从政务业务本身入手,从领导管理,到部门的业务,进行全方位业务模式打造。

3.3.1 建立以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核心的办公业务模式

领导对业务的分析与决策往往是由来自下属部门的信息数据来支撑的,及时、透明和对称的信息至关重要。通过提供多维信息架构体系,包括组织结构、多维属性定义、信息门户定制、数据搜索归类等信息元素的组合,实现支撑领导对宏观和微观信息的需求。

3.3.2 彰显便捷和个性的人性化办公模式

可随需要实时定义流程的业务处理模式,提供了最具灵活性的处理模式选择,并预设了控制与管理机制,使得系统灵活而不乱,方便而有序。工作界面体现了人性化的特征。信息并联流转处理方式成为业务协同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的业务处理模式。

3.3.3 可定义的系统智能化跟踪管理模式

智能化管理模式,是根据领导指示,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对业务处理的相关人员和事件进行效率统计和管理的一种措施。主要是为了保证业务在处理过程中不被耽搁,并在全透明的体系下正常流转,以防止正常的业务处理被人为操纵和幕后交易。

3.4 基因模式政务应用系统的特点

通过对现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相似性的认识,由“基因模块”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其他形式的系统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3.4.1 面向目标管理

“基因模块”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作为一个组织,通过对任务与目标的层层分解,能够在组织内部实现有效、科学的管理。

3.4.2 全程控制与逐步改进

能够对任务的执行进度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可了解整个组织的运转情况,如效率、瓶颈及工作流程是否存在问题等等。进而可以不断的改进组织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3.4.2 定制化与伸展性

在不同的部门、机关、处室,需要完成的任务与需要处理的数据都有所不同,灵活的框架设计,使得“基因模块”可以扩展与定制,因而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为政府管理的集中化打下基础。

3.4.3 设计创新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再造和优化现有的政府业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行政程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互通、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应用互动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

4.结束语

人类正在迈向一个以信息为重要资源、以智能机器为主要工具、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信息社会。这一社会的实现将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和管理紧密结合,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新问题、新规律、新思路和新举措,秉承“面向应用、理性务实、积极推进、提升效能”的宗旨,更加有序、协调和全面地加快中国信息化建设,推动“感知中国”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

[3]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焦宝文.电子政府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覃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6]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7]郭东强.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J].情报科学.

[8]何伟.信息技术与行政体制扁平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上一篇:浅谈货币政策中的充分就业目标 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表现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