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课堂中的“加减法”

时间:2022-04-12 02:30:58

略谈语文课堂中的“加减法”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鞋匠的儿子》,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的故事。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人”的嘲讽时,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从而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林肯所说的四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并紧扣关键字词,让学生体会林肯的自信、潇洒、宽容、仁爱和正义。同时,我也沿着参议员态度变化的一根隐线: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宽容是一种力量”,而对文中其他内容没有赘述。结尾时,我还补充了关于林肯的一则小故事,主要说了一位骑兵半途逃离战场,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候,林肯宽恕了他,后来他成为了一个英勇杀敌、战死杀场的骑兵。我感觉这样的处理,有“增”也有“减”,使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对课文要表现的主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每一堂课,老师心中都有一个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它,到底哪些是老师要着重讲,并且有时还需要加入课外知识来充实才能更饱满,哪些又是只要简单处理,减去繁琐分析,一带而过即可的呢?这一“加”一“减”看似简单,却绝不能随意。

一、语文课堂该“减”去什么

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他们兴趣盎然,于是又是录像又是游戏,搬出十八般武艺。师生互动积极,看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设计效果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开始意识到,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活跃”是相当不成熟的做法。于是,他们开始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里指出了语文课中一些共性的任务,像生字新词的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内容的整体把握 等,这是每一篇课文首先要完成的基本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感悟语言”有赖于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做到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挥出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课标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预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人物、文本进行评价,说说、写写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教育等。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的东西自然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的取舍已不再困难。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的、缤纷又空洞的多媒体呈现只能形成华而不实的假生动;老师“精心设计”的满堂“问题串烧”,给人的印象也只是假互动;毫无要求的“以读为主”只是一些重复的无用功;而老师烦琐的分析,更是只能成为学生语言训练的绊脚石……诸如此类,不能把学生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的教学都是我们要毫不留情地摒弃的。去芜存菁,剔除虚假、做作、浮夸,我们的语文课堂留下的才会是真实、朴实和扎实。

二、语文课堂该“加”进什么

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老师都喜欢引用些文本以外的知识点来充实到自己的课堂。那到底该加入些什么呢?这可能要根据我们课堂中学生还缺少什么来决定了。《鞋匠的儿子》一课中,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全文以后,了解了他们眼前是一位智慧、谦卑、仁慈、诚恳、朴实的总统。为了更凸显林肯所具有的“宽容”的力量,我补充了一则小故事。故事不长,但我认为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宽容能带给人的改变,这与文本是相通的。宽容,让原来的嘲讽者成为了林肯的追随者,更给人带来了勇气,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林肯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这一补充,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以进一步推进。

江苏省特级教师巫新秋老师教学的《孔子游春》,被评委老师认为“有文化、有底蕴、有深度”。课堂中,巫老师结合文中孔子借河水对弟子的诱导,适时补充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小结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使学生对孔子的了解更趋多面。随后补充《巴黎宣言》中对孔子的评价,以及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等内容,则让学生感受到孔子思想在国际上的地位。最后,巫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为阅读《论语》。试想一下,学生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本书呀!另一作业“这篇课文两次写孔子与弟子一起弹唱,为什么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要用音乐?那时的‘乐’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这一个问题更是激励学生由课堂到课外去探究。

如果说,课外“加入”的知识使文本中的人物更丰满,使课内知识更自然地向课外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知识系统,那这样的补充,就如同给学生的理解搭起了一座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一个方向,打开了一个窗口,它已不再是单纯地为理解课文服务,还能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如果在课前,学生还能更自主地为课堂作好准备,那定能更好地体现“生本”课堂。这种有准备的、积极的学习使学生以后乃至一生都受益匪浅。

三、如何让语文课堂“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遵循这一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学设计时,我们总是期望通过简洁的教学过程、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课堂作业达到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那如何才能达成教师的目标呢?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角色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想要帮到学生,教师首要的就是钻研文本。因为教师是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媒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呈现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研读教材,首先是在教材深度上的把握,即能透过文字看到它背后的内涵。其次是教材的广度,即教师不但要领会教材所表达的主旨,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最后就是要求教师要具有开发、重组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更精当的教学过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的发展才是课堂的根本。

“生本”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然于胸。既要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因为它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减少教学时间以及学生学习精力的“无谓牺牲”;也要知道他们正在形成的,这是教师应该充分激发,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运用中有一个台阶能更上一层;还要关注学生“将要发展”的可能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片未知的领域,也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这些,才能让学生通过更多样的学法,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到课堂,做到依靠学生进而发展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减少某些无关的能量,这与教育界努力倡导的“简洁语文”“高效课堂”是异曲同工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加减法”。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少不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好每一位学生,并抓住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收到教学的最大成效。♪

上一篇:面对意外 巧妙应对 下一篇:以美育德,开拓德育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