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病因病机及筋骨并重原则

时间:2022-04-12 08:10:14

伤筋是中医学的病名。祖国医学关于筋的概念, 见于《素问・ 五脏生成》其记载" 诸筋者, 皆属于节"。古人认为的筋为骨节部位附着的有形之物。综合历代文献及现代医学解剖知识, "筋"主要指人体的皮肤、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椎间盘、神经等,中医学认为凡因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的人体上述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范围。

1 伤筋病因病机

1.1急性伤筋 病因方面,祖国医学认为,外来暴力、猛烈撞击、重物挫压、不慎跌仆、强力扭转均可引起急性筋伤。如《内经》中分为"坠落""击仆""举重用力"。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金疮伤筋断骨候"等章节。《伤科汇纂》载:"有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者。"病机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气伤痛,形伤肿","气无形,血有形,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先伤及于血,或血先伤及于气;先痛而后肿为气伤形,先肿而后痛为形伤气,气血两伤,多肿痛并见",明确指出损伤之症多伤及气血,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瘀,气滞能使血瘀,血瘀能阻气行,以致病变为血滞于肌表而青紫、肿痛。《圣济总录・伤折门》:"若因伤折,内动筋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淤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故软组织扭挫伤,表现为局部肿胀、瘀斑、疼痛、活动受限。其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络脉不通。

1.2慢性伤筋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伤筋主因慢性劳损,如《内经》有"久坐伤肉""久行伤筋",或由急性伤筋转化而来,如《医宗金鉴》有:"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淤血凝结,肿硬筋翻。"《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曰:"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张,挛缩不行。"慢性伤筋还与体质,年龄,风寒湿三气侵袭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诸病源侯论腰背病诸侯》指出"肾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筋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近代骨伤医家对慢性伤筋病机,多从淤虚痰三方面论治。陈渭良[1] "伏瘀"解释陈旧损伤病机,认为跌打损伤后遇节气更替、阴雨湿热,受伤之处每作疼痛,甚则作寒作热。此乃瘀血着而不去,留伏经络之间。胡劲松[2]指出在慢性劳损中,津凝成痰已渐成为大家公认的主要病机。

2 筋伤在骨伤治疗中的重要性

筋骨相连,骨折筋损。60年代方先之、尚天裕正式提出"筋骨并重"思想,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精髓。金鸿宾[3]认为筋骨并重原则是人体骨与软组织关系处理基本准则, 是微创、无创理念的精辟写照。实质是自始至终在诊断、复位、固定、康复各个治疗阶段中都强调要筋骨并重,减少再损伤的发生。陈基长[4]认为骨折脱位,筋必受伤,在手法整复前应先用麻醉,使筋松弛,以减少损伤。柴煜[5]认为外来暴力作用下伤筋在先,骨折在后,对骨伤患者诊断,一定要把筋伤和骨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筋骨同治的必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刘克忠[6]认为"骨折脱位不治筋,十治八九难屈伸"。注重筋肉在复位、固定、活动中的作用,做到治骨不伤筋、治筋以束骨。

3 总结

筋系指肌腱、肌肉、韧带、骨膜等,筋有连接关节,支配肢体活动,滋养和修复骨骼的作用。在骨伤治疗中,应正确处理骨折对位及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在西医学的影响下,常常偏重于骨折的对位,忽视软组织的损伤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虽然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是一次正确的对位,这是固定及可能锻炼的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往往有某些骨折复位困难达不到解剖对位。不顾软组织损伤,一味要求解剖复位采用多次粗暴的无计划的乱拉乱扯,以及滥用开放复位,都可造成软组织的再损伤,或加重损伤,造成局部气血更严重的瘀阻凝滞,影响骨折的愈合。因而,在骨折时,应以不影响患肢功能为出发点,做到一次正确复位,在不能达到解剖对位的情况下,只求功能复位,切不可顾此失彼,必须做到筋骨并重。

参考文献:

[1]李伟强,朱永展.陈渭良教授骨伤科气血辨证撮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7):1191-1192.

[2]胡劲松.理伤宜从气血津精论治[J].中医正骨,2005,17(3):177-178.

[3]金鸿宾.筋骨并重的微创理念[J].中国骨伤,2003,16(7):385-386.

[4]黄枫,郑晓辉,周琦石.陈基长治骨疗伤中"筋骨并重"治疗原则浅析[J].医药学刊,2005,23(4):599-601.

[5]柴煜.筋骨同治在骨伤科的应用[J].首都医药,2001,8(2):51-51.

[6]陈洪波.刘克忠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探折[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18-20.

上一篇:“钱荒”中国货币市场的闹剧 下一篇:淫羊藿对LARS韧带周围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